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874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05篇、会议论文323篇、专利文献39625篇;相关期刊2447种,包括产业与科技论坛、经济研究导刊、科技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87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二届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论坛、江西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等;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由12048位作者贡献,包括邵云飞、杜栋、陈劲等。
协同创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625篇
占比:81.95%
总计:48353篇
协同创新
-研究学者
- 邵云飞
- 杜栋
- 陈劲
- 王海军
- 王超
- 张光宇
- 张宁
- 张健
- 洪林
- 刘伟
- 本刊编辑部
- 李斌
- 王钰云
- 王静
- 程跃
- 陈婷
- 刘辉
- 张仁开
- 张志华
- 李伟
- 李飞
- 李鹏
- 王伟
- 刘强
- 周青
- 安小米
- 张丽
- 张莉
- 朱志红
- 李丹
- 李林
- 李涛
- 李素峰
- 杨帆
- 杨晓洁
- 杨洁
- 杨静
- 王丽丽
- 胡永红
- 何俗非
- 俞立平
- 刘勇
- 刘贻新
- 吴卫红
- 张华
- 张园
- 张超
- 张鹏
- 徐敏
- 朱先奇
-
-
石映昕;
杨云霞
-
-
摘要:
制度和技术创新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基于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并采用DEA-EBM超效率模型测度绿色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是其重要的影响渠道。时空异质性检验显示,2015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正面效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且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随着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规律,此外,财政支出分权、直接融资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了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效应。
-
-
本刊
-
-
摘要:
茅台集团与贵州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1月7日,茅台集团与贵州财经大学在茅台国际大酒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
-
-
胡煜寒
-
-
摘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鞍山市为例,论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现实意义,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措施和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方面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
-
-
摘要:
近期,湖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科技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协同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支持、成果应用等多方面推出十条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湖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方案》,旨在通过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实现十个“一批”,即部署一批引领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支持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培养一批乡村本土科技人才;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和品牌,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
-
-
池本军;
吴子洵;
黄兰翔
-
-
摘要:
一、马鞍山大院大所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高校院所是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场所,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推进与大院大所的协同创新、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加快汇聚各方创新力量,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而且可以推进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
-
安冉;
李涵;
尹永田
-
-
摘要:
中医药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载体。“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事业”。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创新途径。基于“产学研”角度对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探究。结合对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整合技术、人力、资源、环境、信息等协同创新要素有效聚集,探索中医药传播与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旨在进一步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
-
-
徐亚丹;
刘冬梅;
张鹏飞;
邱英杰;
郑明锋
-
-
摘要:
针对目前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失衡,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传统,组织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做好教学资源建设,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工匠精神进行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程创新性探索;拓宽认识领域,提升政治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考核标准和长效机制。达到专业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效果,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
-
徐翥
-
-
摘要:
近年来开源技术在金融业得到广泛应用,开源以其“协同创新”的特性,在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业务创新和敏捷研发的重要推动力,但开源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安全漏洞、许可证合规、核心技术可控力不足等风险。
-
-
程鹏;
赵雨竹
-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学科,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班作为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平台,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占领思想阵地、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内在需求。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发展理念陈旧、缺乏有效载体、协同联动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从丰富思想内涵、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升级、落实推广到位,以及认知目标价值、共建共享共赢三方面对现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
程娟;
陈大文
-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资源共享渠道不正规、不专业、不统一,教学内容重复、倒挂、脱节,科研联动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基于B/S三层架构框架,利用jQuery、MySQL、PHP、JSoup爬虫等技术构建同时支持PC端和手机端使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资源共享、科研交流、教学互助三大功能的开发,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目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
-
赵倩;
郑瑞;
夏雪娇
- 《2020科技与社会发展论坛》
| 2020年
-
摘要:
高校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成都市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基于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通过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搭建有效的推进平台、建立完善的交流机制,在市属高校中打造了一批高水平质量工程,有效促进了市属高校内涵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
-
肖名望;
魏英华
- 《第22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4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给教育创新注入了新活力,给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应用提供了驱动力.本文首先介绍“大数据”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其次以“大数据”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从技术与应用层面阐述了“新时代”下教育与新技术的协同创新与应用,最后对教育大数据的教育应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建议.
-
-
王皓;
于春沣;
马彦铭
- 《对接京津——新时代奠基 国体法治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启动建设三年来,三地科技资源初步实现协同合作,形成了发展合力和共赢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建议,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现阶段要瞄准基础研究协同、承担国家项目、科技平台搭建、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持续发力,让更多的协同创新成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其早日振翅腾飞.
-
-
李双龙
- 《第十五届(2020)中国管理学年会》
| 2020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目的-手段理论,根据企业管理决策程序,结合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的创新系统.研究认为企业创新系统要求企业围绕创新目的,在企业创新系统内企业的创新可以从目的创新和手段创新两方面进行研究.在创新系统内,企业所有的创新活动先是目的创新,然后是手段创新;先高层次项目创新,后低层次创新.在同一层次创新项目中也有顺序性.而且每一项创新不是单独进行的,而要与其他环节、活动或要素协同进行.
-
-
-
冯娜
-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阐述智能船舶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智能船舶为高职航海教育带来的变革,从重构复合型航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构"AI+航海"智慧航海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AI+航海"复合型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智慧航海协同创新服务与交流中心等四方面,探讨智能船舶时代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
-
杨雅淇;
孙琼
- 《对接京津——创新发展 质量效益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廊坊市充分利用自身产业、特色优势,积极对接京津,加快发展.按照"北京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协同创新理念,廊坊市积极承接京津高端高新产业转移,近五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和企业近千项(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