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87篇,主要集中在亚洲史、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5篇;相关期刊454种,包括日本问题研究、外国问题研究、日本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2012年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CDPDL2012)、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等;江户时代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星云大师、孟晓旭、蔡毅等。

江户时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6 占比:86.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115 占比:12.75%

总计:902篇

江户时代—发文趋势图

江户时代

-研究学者

  • 星云大师
  • 孟晓旭
  • 蔡毅
  • 连业良
  • 吴秋红
  • 大庭修
  • 张博
  • 张小敏
  • 张琳
  • 李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金璇; 刘瑜
    • 摘要: [研究意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饰史上发展最为繁荣鼎盛的时代,和服成为这一时代日本身份的象征,此时的和服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日本的服饰也逐渐脱离了对"唐风"的模仿,完成"国风"的创新。在此创新中,能够明显看到日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这也是中日服饰文化交流的例证。东京国立博物馆于1872年建成,馆内宝物多为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的传世品,所藏的江户时代和服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是研究该时代服饰文化最科学的实物参考,也是最有力的证据。该时代日本纹样发展较为迅速,和服装饰上出现了大量的汉字纹样,这些纹样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江户时代女子和服中的汉字纹样进行实物归纳整理分析,并结合图像、文献考证,对中日交流视角下该时代女子和服的汉字纹样进行题材、造型、排列布局的研究。[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汉字"传入日本后,经丝绸之路服饰、文化影响逐渐被制成纹样并广泛用于和服装饰。汉字纹样在外观造型上仿照了中国草书、行书的书法形式;在题材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雅乐等内容并融入了日本传统艺能题材;在排列布局上可能参考了同时期明清帝王服饰排列布局形式,遵循以领口为中心,肩背处依次排列的方式,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服饰文化以首为贵的排列布局方式的认同。这印证了江户时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非常密切地交流。
    • 铃木阳一; 张韬(译)
    • 摘要: 引言2016年4月30日的《每日新闻(三重版)》中,有如下一篇报道:28日于铃鹿市,一块记录江户时代玉垣村(现为樱岛町)开垦原委的“吉泽樱岛纪念碑”被认定为市物质文化遗产。碑文镌刻在该市吉田神社中一块高约172厘米、宽约117厘米的石碑上。碑文内容是记录文化十三年(1816年),津藩郡奉行吉田重丽依津藩藩主藤堂高兑之令,为当时的农地开发所实施的一项工程。
    • 摘要: 顾村言:可能和“扬州八怪”在日本的遭遇有相同之处?西岛慎一:对对,日本对中国绘画的传承是比较偏的,喜欢这一部分,而不是整体的。顾村言:您认可日本对待中国画这样的态度吗?西岛慎一:我觉得不一定好。因为(当下)如果再有真正的赵之谦和真正的吴昌硕,会不知道,会不理解。日本的艺术家、画家对这个,理解比较差,不是现在,再古一点是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当时对董其昌文人画的理论比较有接受能力。江户年代,在日本,艺术家是必读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一般程度低一点的也会去学,但现在日本的文人画作为一个支柱,中断了。
    • 吴呈苓
    • 摘要: 庙学制是古代东亚世界共通的学校教育形态,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也不例外。武家出身的德川幕府采取了文治主义的治世方针,与确立朱子学官学地位同步,林家庙学被收归官有,幕府直辖学校成立,诸藩相继建立学校。官方学校的成立既是实践庙学制的过程,又基于本土实情有所调整,突出表现为学校的非考试功能和武艺训练的学校化。以庙学制为线索厘清江户时代官方学校的发展脉络,可从横向对比、纵向延伸两个层次深化对江户时代教育的认识。
    • Tada Masaharu; coco(编译)
    • 摘要: 町屋是日本传统的联排别墅形式,从江户时代起盛行,目前京都还保留了一些町屋。京都町屋的特征之一是狭窄的正面和被称为"鳗鱼床"(Unaginonedoko)的深处。京都现在的町屋经常被改造成商店或旅馆。本案是一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町屋的二楼改建项目,改建后将成为"GIONSYA"酒吧,同时也是个工作室。它的主人是一位僧人,也是媒体制作人。白天,这里是录制和传播佛教讲座和传统音乐现场表演音乐带的工作室;晚上,僧人化身成为酒吧的调酒师。
    • 由梦迪
    • 摘要: 提起浮世绘,要属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当中的一幅《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完美地诠释了人们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浮世绘最早兴起于日本的江户时代,本文主要以浮世绘为中心来展开论述。
    • 王明兵; 董灏智; 韩东育; 黄滢; 胡天舒
    • 摘要: 学界通常将日本的明治维新、特别是“脱亚入欧”现象看成是1868年以降迅速完成的历史性壮举,并由此强调日本人只用几十年时间即完成了西方世界几百年才完成的近代改造任务。可当人们注意到日本开国之初西方人笔下的当地人精神面貌,特别是其中所谈及的日本人价值取向并不逊色于西方世界等记录时,或许会发现,早在距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即已次第展开过一场以实务主义为基调的思想解放运动。本刊特邀“中国历史研究院韩东育工作室”韩东育教授等学者进行笔谈。本组笔谈拟通过佛教史上的“脱佛入儒”、经典史上的“回归六经”、儒学史上的“脱儒入法”、医学史上的“弃汉从洋”和交流史上的“脱亚入欧”等前后关联、彼此衔续的思想发展脉络,尝试性地勾勒出日本鲜为人知的内在变化经纬。在打破明治维新瞬间成功之神话的同时,也提示了近代化、特别是思想观念等近代性演进所需要的绝对时间,事实上是难以人为跨越的逻辑和事实。
    • 姜复宁
    • 摘要: 江户时代的日本需要大量的汉语翻译人才,“唐通事”以及相应的汉语教育活动应运而生。江户时期被称为“唐话教材”的汉语教科书编写,既是汉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日趋紧密的必然要求与侧面反映。江户时代唐通事编写的唐话教材涵盖了大量的汉语日常词汇、会话,同时又具有服务经贸往来的实用性特点,在日本近代的汉语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日交流做出了贡献,这些唐话教科书还可以为当下的对外汉语教材和汉语本土化教材编写活动提供启迪与借鉴。
    • 陈言
    • 摘要: 日本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我想从一个"四线"的小城市萩市说起。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从中国和朝鲜半岛去日本,需要横渡日本海。沿海岸向东,几乎看不到陆地。当视线中出现山峦时,就表明快到日本了。于是,古人将那个可以看见山的日本入口,称之为"山口",也称"长州"。由于这个历史渊源,山口县成为日本与中国和朝鲜半岛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萩市则位于山口县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户时代是长州藩的主要据点.
    • 摘要: 与美交流而生的故事/日本三得利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融合与创新:与美交流而生的故事”,以“日本艺术”为线索,展出日本陶瓷、红型染织、浮世绘等代表性艺术品和工艺品,以及法国玻璃艺术家Emile Gallé的作品,以此追溯外来文化对日本艺术创作的影响,展现从17世纪江户时代到1900年巴黎世博会这300年间日本与海外国家的艺术交流与创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