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专利文献134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现代哲学、新华文摘、江淮论坛等; 近代哲学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义霞、刘放桐、周逸等。

近代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68.40%

专利文献>

论文:134 占比:31.60%

总计:424篇

近代哲学—发文趋势图

近代哲学

-研究学者

  • 魏义霞
  • 刘放桐
  • 周逸
  • 崔新京
  • 史常凯
  • 唐斌成
  • 姜建强
  • 孙志海
  • 张玉华
  • 朱宝信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云飞
    • 摘要: 作为严格的科学,现象学贯彻“最终奠基”的彻底主义,致力于探索先验主体主义和本质直观主义的路向。胡塞尔对近代哲学传统的目的论-历史的阐释正是基于这种哲学观念和立场。根据这种现象学阐释,近代哲学源于笛卡尔的“原创立”,他既是哲学的“先验的动机”的创立者,同时又是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创立者。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素朴的客观主义与先验主体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这一进程本质上是先验主体主义逐步克服素朴的客观主义的历史。从洛克到休谟的经验主义路线推进了先验主体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客观主义;康德开创的新型先验主体主义试图将一切客观性及其认识奠基于先验主体性的先天结构上;莱布尼茨一洛采在真理观上的新型柏拉图主义则凸显出“最终奠基”的先天维度。所有这一切都为胡塞尔现象学的创立提供了问题背景和理论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说,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憧憬。
    • 李璐; 李弦
    • 摘要: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核心旨趣在于“世界如何可能”,其研究的重心在于“世界”这“一极”。近代哲学则把“思维与存在”的“两极”关系问题凸显了出来,而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实现了对于近代哲学的根本突破,才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天才革命”,这就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近代的出场。这种“重新理解”包含了两重意蕴: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近代哲学的继承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在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框架下谈论问题;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近代哲学的突破关系,即变革了近代哲学的“一极”或“两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统一方式。
    • 丁耘
    • 摘要: 《道体学引论》(简称《引论》)问世以来,最大的思想挑战来自心性哲学。心性与道体之间的紧张是本质性的,可带出哲学问题的整体。心性现象学的缺陷在于把“性”看作“心”的本质,看作纯粹现象学中“本质看”步骤的相关项,不甚顾及“性”在中国哲学史、“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复杂意涵。本文拟从近代哲学入手清理这一问题。从近代哲学史看,与“道体与心性”最相应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与莱布尼兹的单子。本文将通过重新梳理两家之学,探索心性与道体之间的难题。
    • 魏义霞
    • 摘要: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致力于探究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聚焦先秦诸子。康有为提及的汉唐人物并不多,却对这一时期的董仲舒倍加关注。事实上,康有为不仅多次讲到董仲舒,而且作《春秋董氏学》对董仲舒的思想予以阐发。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表面看是对董仲舒的推崇,实则是借助《春秋》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透视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发,既有助于整体把握康有为对董仲舒的审视和评价,又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孔学观和董仲舒在近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
    • 王杰
    • 摘要: 我们说中国哲学是由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三部分构成,传统哲学从公元前11世纪到1840年,大约三千年时间;近代哲学从1840年到1919年,大约八十年时间;现代哲学从1919年到现在,有一百余年时间。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可以说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 卓立
    • 摘要: “观念”一词无论中西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日常使用的(也是历史学家习惯采用的)作为我们心中的思想意念的心理化的观念;另一种则是对于哲学本身至关重要的源自柏拉图的作为普遍对象的观念(亦即“理念”)。这两种用法包含了诸种不同的哲学预设,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被混清,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毋庸置疑便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主要问题之一。
    • 魏义霞
    • 摘要: 在近代哲学史上,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高度契合,最为相似.从推崇仁为世界万物本原到侧重平等的启蒙之路再到向往取消国家、同一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大同社会,都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其他近代哲学家渐行渐远.在这个前提下尚须进一步看到,两人的思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甚至迥异其趣.对于这一点,康有为、谭嗣同的人性论思想便是明证.这使人性问题对于理解、把握两人思想的关系至关重要,也使对康有为、谭嗣同人性思想的比较变得意义非凡起来.
    • 魏义霞
    • 摘要: 华严宗在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中受到普遍关注,因而成为近代佛教中的显学.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华严宗倍加关注,致使华严宗成为两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康有为、谭嗣同推崇华严宗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两人对华严宗的教义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诠释.具体地说,康有为热衷于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并运用这一致思方向和价值意趣辨梳、厘定公羊三世之间的关系.在谭嗣同那里,华严宗的"三界唯心""六相圆融"是解释世界的制胜法宝,"六相圆融"也是解开世界和人我关系的一把钥匙.康有为、谭嗣同对华严宗的不同侧重和解读表明了不同的佛教观,也使两人的华严宗建构呈现两种不同样式和形态.
    • 罗久
    • 摘要: 将绝对知识描述为“回忆”是黑格尔关于知识之本质的独特规定,这个继承自柏拉图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的知识理论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它的基本含义却晦暗不明。为了克服近代哲学囿于“确定性即真理”和“认识论优先”这两个教条而导致的二元对立和新的怀疑主义,黑格尔像后康德时代的诸多哲学家那样,试图证明以认识事物本身(绝对)为目标揭示事物存在的内在必然性乃是哲学的基本任务。
    • 罗久
    • 摘要: 将绝对知识描述为“回忆”是黑格尔关于知识之本质的独特规定,这个继承自柏拉图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的知识理论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它的基本含义却晦暗不明。为了克服近代哲学囿于“确定性即真理”和“认识论优先”这两个教条而导致的二元对立和新的怀疑主义,黑格尔像后康德时代的诸多哲学家那样,试图证明以认识事物本身(绝对)为目标揭示事物存在的内在必然性乃是哲学的基本任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