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判教

判教

判教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专利文献6372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判教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杰峰、曾其海、韩焕忠等。

判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1.68%

专利文献>

论文:6372 占比:98.32%

总计:6481篇

判教—发文趋势图

判教

-研究学者

  • 何杰峰
  • 曾其海
  • 韩焕忠
  • 吴忠伟
  • 张文良
  • 赵志浩
  • 圣凯
  • 孙志娟
  • 尹邦志
  • 李玉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士彪
    • 摘要: 牟宗三将西方传统形上学和儒家义理同时规定为“实有形态”,对于这一界定背后的理论动机以及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学界鲜有探讨。儒家的“实有形态”本质上是“境界形态”与道德意义结合的产物,其道德本体所具有的实体性、客观性、能生性的特点只能在实践境界中才能得到恰当了解,因而不同于西方“观解”进路下的“实有形态”。但牟宗三的“教间判教”,有使道家沦为儒家义理附庸的危险,同时,“实有形态”的提法也遮蔽了儒家的实践性格和价值意蕴。
    • 张梓波
    • 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应对教内外对佛教义理的论争,回应学术界以理性主义话语体系和进化论历史观为基础的佛学研究,太虚大师对佛教进行了深入梳理与判释,先后提出“三唯论”“三期三系”等判教思想.太虚大师的判教思想不同于以往各宗派凸显自宗的判教观,其内容前后连贯、清晰,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所体现出的平等、圆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 杨玉飞; 张文良
    • 摘要: 历来学、教两界皆认为《注肇论疏》的作者遵式即为天台宗宝云义通二神足之一的慈云遵式。然而考诸慈云遵式的传记及《佛祖统纪》《释门正统》《乐邦文类》《金园集》等,却未能发现《注肇论疏》的踪迹。那么,《注肇论疏》的作者是否为慈云遵式,抑或另有其人?日本学者虽对此提出了一些质疑,但由于证据不足,最终结论仅停留在怀疑阶段。本稿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考证,指出《注肇论疏》的作者并非慈云遵式,而是另外一位圆义遵式。与此同时,慈云遵式在天台宗的历史地位及《注肇论疏》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也许需要重新对待。
    • 杨玉飞
    • 摘要: 《胜鬘经》是极具代表性的如来藏系经典之一,在如来藏思想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国际佛教学术界,关于《胜鬘经》的研究成果大多出自日本学者之手,其中不仅有对《胜鬘经》及其注释书文本的考证,还有对其中各种概念、思想的分析.反观国内学术界,关于《胜鬘经》的研究成果则寥寥无几.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胜鬘经》研究的梳理,找出其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的如来藏思想研究提供借鉴.
    • 赵建军
    • 摘要: 南北朝的佛教判教运动,对佛教名相和理论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整合,具有重要的文化、美学革命意义.般若类佛经和其他部类佛经的传译,使般若思想深入流播.在佛教资源较完备输入条件下,论师竞起,流派纷立,均以般若思想为旗帜,注重发掘佛教美学的内涵和特质.同时,僧人、名士有意识结合中国美学的知识、观念,对佛教般若思想进行美学研判.经过这次判教运动,佛教般若范畴与中国美学实现深度铸烁,涅槃思想与心性论、境界论高度契合,有力拓展了中国美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视界,为之后中国美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和认知基础.
    • 摘要: 玄奘以来,唯识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重要的宗派之一。本书从观念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唐代唯识宗的兴衰问题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梳理。对唯识宗判教论、佛性说、真如与种子说的观念系统进行阐释,并对唯识宗自身谱系、与唐代政治和社会的互动等现实问题进行探析。如何"呈现"佛教史与如何"书写"佛教史的差异为何?
    • 崔韩颖
    • 摘要: 以往研究指出宗密的思想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然而其融合性的具体体现和融合其他思想的方式则有待继续探究。宗密非常重视的"心源图"全面展现了其融合哲学和融合方式。宗密是立足于华严宗心性论的根本立场,通过改造菏泽的"灵知"思想,借鉴《起信论》"一心二门"的解释模式,吸收天台和菏泽的解脱论,并援引《周易参同契》的"坎离匡廓图"和"月体圆相图"图式,才绘制出了庞大的"心源图"。宗密融合各家思想的依据是其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的判教思想,主要融合的是真心即性教(天台、菏泽、《起信论》等)的相关思想。
    • 陈兵; 张磊
    • 摘要: 敦煌高僧昙旷的经历和佛学思想著作不见于历代藏经.敦煌遗书问世以来,人们发现存留有多种昙旷所撰写的佛学著作,从此中外学者开始探讨他的经历和思想.然而,这些研究仍然未能有助于我们对昙旷自己最终成熟的佛学思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文以和昙旷有密切传承关系的《百法手记》为依据,对昙旷晚年的佛学思想主张做了进一步地探索,认为:昙旷批判性地继承了唯识宗的一些主张;关于心法的认识,依从《起信论》说;在涅槃观方面,与昙旷《大乘二十二问》所主张的一脉相承;在依时判教方面,不同于唯识宗,也不同于华严宗,而是直接将如来藏法性缘起宗安于第四时分上.
    • 霍旭初
    • 摘要: 南北朝初期,中国内地佛教判教思想兴起,目的是纠正佛经翻译的杂乱与矛盾,建立统一规范的佛经系统,后来发展成运动潮流.判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功劳.魏晋南北朝"毗昙""般若""涅槃"三大思想体系统摄中国佛教,毗昙学属于小乘佛教体系,是西域龟兹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后来判教中突出了大小乘的纷争.至隋朝大乘佛教已占据统治地位,小乘受到排斥和打击,中国内地小乘佛教从此一蹶不振.龟兹佛教也受到巨大冲击.此后,在中国佛教史中,龟兹佛教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近代龟兹佛教遗产的发现,引发了对龟兹佛教的追忆和重新审视.但判教形成的固化观念,还在约束着龟兹佛教研究的开展.对龟兹佛教和石窟的再认识、 再研究,必须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以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揭示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更深广的内涵和特色,正确认知龟兹佛教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客观阐述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有所助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