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如来藏

如来藏

如来藏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3694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如来藏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经文、蒲长春、周贵华等。

如来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5.26%

专利文献>

论文:3694 占比:94.74%

总计:3899篇

如来藏—发文趋势图

如来藏

-研究学者

  • 袁经文
  • 蒲长春
  • 周贵华
  • 方立天
  • 吴可为
  • 张文良
  • 李子捷
  • 杨玉飞
  • 杨维中
  • 聂伟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子捷; 程恭让
    • 摘要: 敦煌写本S.6388是《胜鬘经》的汉文注释书,至今未被《大正藏》和《卍续藏》收录。S.6388中使用了地论宗的判教理论及《十地经论》的术语,藤枝晃认为S.6388成书于北魏延昌四年(515)至净影寺慧远(523-592)的《胜鬘经义记》成立之间的某一时间。“种性”这一术语在S.6388中被明确使用,其作者利用菩萨阶位说解释种性,算是对《地持经》的种性说的再解释。但与强调菩萨种性的《地持经》不同的是,S.6388并未限定在菩萨种性的范围之内。S.6388的作者还表示,如来藏是有为法,其体真实不变,但其用有为可变。这种解释与作为初期地论师的法上(495-580)的学说非常相似。虽说都利用了体用学说,但S.6388的作者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比较疏远。
    • 管靖
    • 摘要: 钱起赞怀素的书法创作“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句诗蕴涵了怀素的书法创作方法和观念,即通过饮酒使自己达到禅宗所谓“无念”的境界,超越法与我、事与理的对立,而了知诸法实相。书法在怀素的世界中和禅坐一样,都是证悟“真如”实相的手段,是获鱼之筌、得兔之蹄。
    • 杨玉飞
    • 摘要: 《如来藏经》不仅为现存最早的汉译如来藏系经典,也是成书最早的如来藏系经典之一。该经仅有短短的一卷,同后期的如来藏系经典相比,虽然其系统性、思辨性皆有不及,但该经对如来藏思想在汉地的传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经不仅在当时的佛教思想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如来藏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 孙恬昕
    • 摘要: 《如来藏》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的第八乐章,具有代表性。为更好地演奏乐曲,感悟其中的真善美,本文将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中探寻乐曲的创作特色,并且对演奏时的左右手演奏技法进行说明,从而发掘乐曲创作的意义,更好地传播乐曲带来的文化内涵。
    • 桑大鹏; 于红新
    • 摘要: 基督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凝聚和塑造了各自的组织模式与生活方式,两种生活方式固然其有共性,但也差异甚巨.就教义而言,摩西十诫与山上宝训凸显了上帝信仰的最高教义,并将上帝信仰播撒于基督教的生活与组织等诸多层面之中,特别通过慈善活动打造了使人类服膺的爱与平等.但上帝具有能动的主体意志、对于偶像化的逃避等教义取向却不为佛法根本教义所称许,佛法的如来藏学说解释了生命与世界的由来,以及生命轮转的因果律原理,如来藏并不具备主体意志而以空性为根本特征,开悟即实证如来藏,如来藏空性允诺了人的自由,这是对主体意志和偶像化逃避的消解.故基督教与佛教教义差异甚大,比较二者既可观察两者形而下的"型塑"样态,又可审视教义的"塑型"功能.
    • 郑伟聪
    • 摘要: “心”的问题是佛教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大乘佛教界内部,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关于“心”的本质是有为的藏识心还是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问题存在争议。《楞伽经》中“心”义的辨析缓和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的张力,经中“心”既意涵着有为性质的藏识心又包括了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如来藏是无为性质的,代表的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藏识是有为性质的,代表众生生灭的现实生命体验。藏识心的生灭与如来藏之不生不灭分别代表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两个向度。
    • 张梓波
    • 摘要: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 谈锡永
    • 摘要: 作为宣说如来藏思想的大乘论典,《宝性论》对汉藏两传佛教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基于笔者对该论所作新译,从汉藏佛学比较研究的视角,从五大方面对与《宝性论》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笔者首先讨论了有关该论作者的不同说法,以及不同汉译本引发的宗派分歧,并基于《大乘起信论》和《宝性论》比较了汉藏两传佛教的如来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大乘止观架构和藏地不同传规的宗义学,对如来藏与唯识、中观两系教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
    • 刀吉仁青; 华尔么机
    • 摘要: 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吐蕃时期,大译师们就翻译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经典文献.在后弘期,这一思想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界在研究藏传佛教思想时,历来注重对中观和唯识等思想的研究,却忽略了如来藏学说的这一重要内容.《宝性论》之藏译及相关注疏的发展体现了藏传佛教如来藏学说形成历程,并且现代藏族学者对藏传佛教如来藏思想的研究成果亦以此得到激发.
    • 杨玉飞
    • 摘要: 《胜鬘经》是极具代表性的如来藏系经典之一,在如来藏思想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国际佛教学术界,关于《胜鬘经》的研究成果大多出自日本学者之手,其中不仅有对《胜鬘经》及其注释书文本的考证,还有对其中各种概念、思想的分析.反观国内学术界,关于《胜鬘经》的研究成果则寥寥无几.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胜鬘经》研究的梳理,找出其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的如来藏思想研究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