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专利文献2663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五台山研究等; 阿赖耶识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晓光、袁经文、唐仲容等。

阿赖耶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6.50%

专利文献>

论文:2663 占比:93.50%

总计:2848篇

阿赖耶识—发文趋势图

阿赖耶识

-研究学者

  • 胡晓光
  • 袁经文
  • 唐仲容
  • 方立天
  • 本源
  • 魏德东
  • 何艳珊
  • 佛日
  • 吴可为
  • 贾题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静
    • 摘要: 《成唯识论》中,对“现行”范畴的使用比较模糊,既于“因缘”体处明确限定“现行”为能熏识,又时言说“现行”第八识。而在范畴使用本身模糊的前提下,“现行”又与诸多重要概念存在联系。一方面,“现行”往往同种子相待而说;另一方面“现行”范畴又关涉相、见分(摄四为二而言)。由此便衍生出一些具体理论问题:一者,依据《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文本本身是否能充分确定阿赖耶识现行四分各有其自类“因缘”亲种。二者,若能充分确定,则由此产生的——“种子–现行”作为因、果法的相对性和阿赖耶识“现行”对有漏种子的融摄性(有漏种子既是其相分,又依其自体分)之间形式上的“矛盾”,又是如何在唯识理论中达成消解、不成为矛盾的?三者,在整个有漏识变过程中,“种子–现行”及“自证分(证自证分)–相、见分”这两对范畴的关系应如何界定?故为明确范畴,释诸妨难,本文将以《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在对“现行”范畴厘清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 黄家庭
    • 摘要: 赖耶缘起思想认为,一切皆依心识的活动而开展其关联,心识显现为外境的能力是一种缘起的构成力,具有一个相续维持、不断生发的构成机制,外境统一于心识,并没有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存在.依缘而起所展现的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本源性的生成境域,不仅是存在的根基,也是一个氤氲化醇的、生机勃发的审美之境.艺术和诗可以把人带入依他缘起的生存体验之中,在这种审美境域里人们蜕去平板化、现成化、概念化的外壳,赢获真实的存在感.缘起境域正是美的源泉,其本质是诗性的.
    • 黄家庭
    • 摘要: 赖耶缘起思想认为,一切皆依心识的活动而开展其关联,心识显现为外境的能力是一种缘起的构成力,具有一个相续维持、不断生发的构成机制,外境统一于心识,并没有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存在。依缘而起所展现的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本源性的生成境域,不仅是存在的根基,也是一个氤氲化醇的、生机勃发的审美之境。艺术和诗可以把人带入依他缘起的生存体验之中,在这种审美境域里人们蜕去平板化、现成化、概念化的外壳,赢获真实的存在感。缘起境域正是美的源泉,其本质是诗性的。
    • 陈琳
    • 摘要: 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中, 《成唯识论》是一部重要的典籍.而《成唯识论》的“净唯识”思想,更是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个研究焦点.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游学多年,杂糅十家注释而译成的《成唯识论》就是以染净问题为核心线索的. 《成唯识论》的宗旨是“自观心以解脱生死”,即以唯识的原理来理解生死问题,以心与心所相应破除我法二执,最终实现净识以达与清净法界的境界.在《成唯识论》中,阿赖耶识是染净诸识的根本,七识则回答了染净缘起的机理.舍染得净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成唯识论》中的真如、转依位、涅槃、四智、三身等概念阐发了清净境界的诸种情况.《成唯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我们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理解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 嘎玛次仁
    • 摘要: 生命的起源与个体的探究是世界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与哲学观念对生命个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景象。对佛教而言,对生命个体的认识成为其哲学的核心思想。文章从佛教四宗派哲学观出发,以古今中外佛教哲学经典为理论依据,对古印度佛教哲学关于生命个体的理解与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当时为何产生那四种不同生命哲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 何艳珊
    • 摘要: "音心不二"是罗艺峰教授在佛教唯识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音乐美学命题.由于其中涉及很多唯识学领域的专门知识,不易理解,因此本文从三个层面具体解释了"音心二分"形成的原因,获得"音心不二"的方法以及对于"音心不二"的圆融理解.简要来说,"音心二分"的产生乃是由于阿赖耶识中的心理能量对表层认识功能产生干扰所导致的,因此,获得"音心不二"的方法就是设法净化阿赖耶识、转八识成四智.当然,真正的"音心不二"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合一"或者"不可言说",其实还存在着"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深层含义,理解到这层含义才能获得对"音心不二"的圆融认识.
    • 周鹏
    • 摘要: 佛教是研究"心"的宗教,在唯识学派中最明显.分析《大乘广五蕴论》的内在基因,探讨佛教心理学的特质.由认识过程引申出因果业力的连续作用,其目的在于阐释佛教中"因果业报"的存在方式;"心外无境"超越了主客的局限,力求达到新的精神境界.这种不以客体为认知对象的认识方式,尽管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其本质仍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 近藤伸介; 辛放(译)
    • 摘要: 作为说明因果原理的"种子(bija)"概念,在唯识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种子"一词在唯识以前的经典与论典之中也频繁出现。本文将选取作为唯识思想兴起之基础的说一切有部的代表性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根据其中"种子"一词表象的意义,并对照唯识的"种子六义"加以考察。意在以此阐明唯识以前说一切有部的"种子"说之特征。
    • 张錦芬
    • 摘要: 环境伦理学试着从不同人和物种的观点来看环境问题,探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生态。佛教唯识论中记载人的八识,包含三能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二能变的第七末那识;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唯识论认为八识和因果业力,架构了实体世界。伦理学者试着从批判的角度将实体世界抽象化,以对应“对与错”来达到道德伦理的追求。将环境伦理学用这种抽象化的批判角度来执行,环境生态也可以对应抽象的伦理概念。这样解构再重新以环境伦理学抽象组合的环境生态,可以和八识和因果业力架构的唯识论世界产生对应的相关。这篇文章主要在探讨,这样的对应关系的可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