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专利文献74220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法音、佛教文化等; 转识成智的相关文献由20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斌、李润洲、徐孙铭等。

转识成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74220 占比:99.72%

总计:74426篇

转识成智—发文趋势图

转识成智

-研究学者

  • 陈斌
  • 李润洲
  • 徐孙铭
  • 陈新汉
  • 靖国平
  • 张林海
  • 王向清
  • 胡伟希
  • 胡晓光
  • 刘亚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素云; 代建军
    • 摘要: 真实性学习是个体置身真实情境,通过真实问题的牵引,主动展开多角色人际交往与多向度互动的学习新型样态。真实性学习注重情境嵌入、教学生成、关系交互,是一种基于场域的学习形态。由于真实性学习本身强调个体知识、思维与德行多维协同,关注行动中探求知识,过程中生成思维,体验中塑造德性,也就成为了实现转识成智的可能路径。同时,真实性学习通过将学习的整个过程寓于生活之中,嵌入本真的现实要素,使知识学习走向意义中建构,教学活动嵌入情境中转化,师生关系走向身份中认同,真正重塑了教学生态。
    • 陈伟
    •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要实现从常识到理论、从所知到所用、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和升华——此即“转识成智”。具体而言,通过促进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西学知识的东方转化、现实经验的理论升华、实践预期的思想转化,并以中国强大的文化同化基因为动力机制,以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理智借鉴,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就及经验为现实杠杆,探究和提炼具有整体性、根本性、有用性特征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智慧。
    • 邵子华
    • 摘要: 语境转换是指首先回到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语境,弄清楚一种文化何以如此发生,然后再把这种文化放到当代的问题情境中评估它的价值,用以解答社会实践所提出的不可预料又无法回避的问题。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切实实行语境转换,推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他们由此发展起来的强大主体功能是实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 刘茂勇; 钱学翠
    • 摘要: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课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以智能技术支持学生深度学习为特征的课堂新样态,强调通过教学实践智慧培养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转识成智"。在笔者担任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评委的工作中,发现课堂上不少教师易受技术、教案等所"控",存在角色错位的现象,导致学生成了智慧课堂教学中的"配角"。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本位"的理念,也缺乏驾驭智能技术的能力。
    • 付长珍; 成素梅; 刘梁剑
    • 摘要: 文明要发展,哲学需先行。量子力学的进步,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哲学家的思考。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知识就是力量”走向“思维就是力量”。在这个“转识成智”的时代,给我们带来力量的思维首先是量子思维。科技越发展,伦理越重要;包括科技伦理学在内的应用伦理学,不应是现成的现代道德原则在具体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应是与当代生活世界巨大变迁相应的新的伦理学。在科技时代做伦理学,除了日常经验之外,科学实验也是重要的源头。应用伦理学及一般的伦理学思考有必要正视科学实验的成果,而虚拟现实、大数据、合成生物、计算机建模、知识图谱,甚至元宇宙,都已经或可能成为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或新视角。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关注人,思考人类如何在超越自身局限和地球局限的同时,成为拥有无限关怀的宇宙物种,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的神圣使命。
    • 罗祖兵; 赵丹
    • 摘要: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知识教学手段,即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诗意的语言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人们之所以能够对知识进行哲理化教学,乃是因为很多知识本身就内蕴着丰富的哲理;此外,师生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赋予知识相应的哲理意涵。对学科知识进行适时、适量的哲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教育在我国的及早普及,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应精选典例知识,萃取哲理精华;营造哲思气氛,释放童心童慧;巧用哲理元素,润泽教学环节;慧化学科测试,落实以考促学。
    • 苏培君
    • 摘要: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这一重塑于方法论上不仅关涉由选择性继承原则向整体性继承原则的新生转进,同时还应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统摄下的中国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两个维度递次展开,凭借批判性创新原则规定新的出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向度。纵观国内外研究,冯契先生可谓批判性创新原则的先行探索者之一,他所提出的“转识成智”的原则不仅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桎梏,而且使得中国传统智慧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充分展现。基于此,才能进一步探讨由“转识成智”向“交往生成”逻辑延展的必然性,从而为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培育系统而深厚的方法论根基。
    • 陈斌; 张林海
    • 摘要: 转识成智是超越了知识表象,经由知识的运用、贯通和创新后生长的智慧。转识成智教育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鲜活的生活、生产实践,用大单元思维统整知识结构,构建“问题·体悟·想象”的三维立体路径,引领学生进行充满好奇、追本溯源的探索学习。简谐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和谐的机械振动,当师生以大单元串链的方式去揭秘其间的奥妙时,将看到其晶莹剔透的光华,彻悟其美轮美奂的结构,实现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成长。
    • 陈鑫
    • 摘要: 唯识学起源于古印度,是中观学之后大乘佛学的主流。唯识学传入中国后,经过玄奘、窥基等大师的弘扬,不仅更加系统化和精密化,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学派--唯识宗(又名“法相宗”),虽传之不远,却独树一帜。唯识学的根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八识、三自性和五位百法等概念系统,唯识无境和转识成智等命题系统,皆可视为对此根本命题的展开。然而,意识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内在于心灵,又迁流不息,要对意识进行描述和解释,必须得借助语言这一中介。
    • 陈斌
    • 摘要: 变传承为创新,是转识成智教育的应然追求。我们要理性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小学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转识成智的教育应给学生自由的时空,催生他们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动作用和质疑品格;进行学科的融合贯通,涵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