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性

诗性

诗性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8篇、相关期刊901种,包括文学教育、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等; 诗性的相关文献由1500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橹、李建中、李森等。

诗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8 占比:100.00%

总计:1568篇

诗性—发文趋势图

诗性

-研究学者

  • 叶橹
  • 李建中
  • 李森
  • 陈剑晖
  • 梁晓声
  • 王爱军
  • 宫凤华
  • 张文东
  • 李松
  • 柳袁照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周飞伶; 雷伟
    • 摘要: 少数民族非遗具有乡土性、原生性、多样性、濒危性与跨界性,这让少数民族非遗传播天然具有文化多元性,呈现出跨城乡、跨代际与跨族际的特征。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深嵌于空间。跨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于对话的空间重构,具有现代反思的诗性。影像艺术首先体现为空间艺术,具有极强的造境功能与空间重构性。基于影像,可建构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的诗性
    • 董卉川; 张宇
    • 摘要: 茅盾曾创作了不少散文诗,但一直被学界忽略。通过辨析可以发现,茅盾诸多被划归为散文的作品其实是散文诗。这些散文诗通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诗化节奏,应和情感的内在变奏;通过优美婉约或雄壮激越的诗意语言,表达复杂幽微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以象征的诗性的意象设置,表现理想的幻灭、动摇与追求。节奏、语言和意象的综合调度,使得这些散文诗显示出浓郁的诗性,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 毕魏魏
    • 摘要: 南宋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这与当时重文轻武的环境有关。宋代重视文人,以文治为主,经济繁荣,绘画创作者生活有一定自主性,从而推动艺术创造的发展。文化上,宋人受理学影响,对宇宙万物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重影响下,宋代的绘画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风格。宋迁都之后,山水画的画风也随之改变,在构图、笔墨和山水境界方面都发生了转变。
    • 崔家欣
    • 摘要: 曹乃谦小说的叙事语言兼具“雅”与“俗”双重特点,使得小说在字里行间散发着诗性的魅力。其小说在修辞格使用上的“雅”,为小说营造了气息浓厚的诗意语境;方言民歌应用上的“俗”,彰显了雁北独具风情的诗意气息。文章通过对其小说语言特色的探析,挖掘作者别样的乡土写作姿态。
    • 李林
    • 摘要: 面对当前技术化与商业化的社会现状,室内空间设计的功能性、合理性等诸多理性因素被充分考量.诗性内涵却有时被遮蔽或淡化处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次的需求日趋强烈,如何将技术理性与艺术诗性有机结合于室内空间设计之中,将会成为未来室内空间设计的更高追求。本文通过相关案例阐释,初步探析新中式风格下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诗性表达方法,希望为未来诗性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 韩锺恩
    • 摘要: 形式语言的抽象性与纯粹性是各门类艺术独一无二的标志,是各门类艺术除了艺术质料之外真正的本有特性。在此前提下,以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相关音响结构形态为个案,分别讨论:从诗意表达的默认到结构诗性的确证;从结构诗性到音响结构的诗意存在;从音响结构的诗意存在到“之所以是”的声音存在。进而,再推及艺术音乐论域,就音乐的艺术起源、音乐的审美发生、先验声音的感性显现、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音乐与音乐学的共生等问题进行讨论。
    • 张景兰; 尤一涵
    • 摘要: 《野草》是一部有着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核的伟大现代性诗学作品。在《野草》中,诗人鲁迅使用以对峙和争辩为特征的“双声语对话体”,构成了由若干接续不断的尖锐二元对立矛盾组成的一个巨大矛盾旋涡,又在二难困境与二元对立的矛盾旋涡里寻找并创造了名为“归处”“敌人”“语言”和“自我”的“中间地带”,在这个过程里诞生的新的语言形式,既是中国诗歌由古典范式中脱出、迈出极具现代性的里程碑式的一步,也是诗人鲁迅在这个自己创造的、纠结了无数矛盾且永不闭合的开放场域里,踏上永恒的“走”的旅途的一步。
    • 毕文君; 韩锋
    • 摘要: 王月鹏《烟台传》是作者以在地的行走呈现对城市历史与城市现实的多重观照。在文化散文、世情小品的文体基础上,作者不断发现所书写的这一城市的昨天与今天,而诗与思的交融则显示了《烟台传》的独特品格。在《烟台传》中还包含着王月鹏对自己写作来路的回顾,也表达了对写作独立性的认识,正是自我与城市的彼此映照构成了王月鹏《烟台传》对这个城市及其写作理想的不断发现与打量。
    • 农干东
    • 摘要: 吴昌硕花鸟画艺术中的金石气息,可主要通过三个方向深入理解。一是其书法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从用笔力度、变化和空间三个方面提升作品的精神表现力;二是其篆刻艺术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主要在用笔线质本身的丰富方面强化古朴苍拙的美学效果;第三是文化修养与自身开拓对作品金石气息的影响,具体通过吴昌硕的诗性特点展开对作品金石气息包括气息背后与人格精神特点相关联的种种丰富内涵。
    • 李红岩
    • 摘要: 将“历史”与“史学”严格区隔开来,具有建构史学知识论以及历史阐释理论的基础性和始源性意义,但中文“史”字原只具有“史学”之意,而以“事”字表达客观历史。古代史家对“史”的定义,内在地蕴含着史学知识论的体系,主体属性鲜明,阐释学意蕴深厚。上古时期,以诗性思维与诗性文体记事,是为世界史学发生和演变的通则。从先秦文献透露的信息可知,以东西周为界,中国史学发生了从以诗记事到以史记事的转型。这是一个去巫术化和诗性化而走向人文化、科学化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