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83439篇;相关期刊39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0国际儒学论坛、国际儒学论坛·2009、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等;熊十力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齐勇、聂民玉、高瑞泉等。

熊十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3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3439 占比:99.11%

总计:84188篇

熊十力—发文趋势图

熊十力

-研究学者

  • 郭齐勇
  • 聂民玉
  • 高瑞泉
  • 张庆熊
  • 李清良
  • 李祥俊
  • 柴文华
  • 景海峰
  • 林家虎
  • 汤一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立坤
    • 摘要: 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他将“本体认识”分为“理智”与“超理智”两类型,又用“经验认识”→“理性认识”→“直观认识”的无限循环来弥合二者的张力,实际建构了完整的“本体论的认识论”。梳理审视其对儒学传统德性认识论的改造,对研究“现代新儒家”的认识论思想,思考儒学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现代合法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侯凯
    • 摘要: 在“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指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则更强调中国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文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下,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接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进行了分析,并从四个方面予以阐述: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共通之处,并主要分析了齐泽克和熊十力两位思想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阐发中华文化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契合性,进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信。
    • 杨泽波
    • 摘要: “道德践行之呈现”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对其多有阐发,由此接上了传统心学的血脉,这也是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对这种意义的呈现缺少透彻的说明,令人难免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另外,牟宗三受传统心学立场的局限,过于看重了这种呈现,将其视为成德成善的唯一途径,未能重视智性的作用,延续了宋明儒学门庭狭窄化的弊病。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 吴永琼
    • 摘要: 熊十力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宗大师,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玄学,大乘佛学、儒学方面都有深造之处。对于熊十力的境识论述学者们有许多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依据熊十力《新唯识学》中的《唯识》部分,尝试论述新唯识学的重要命题——境不离识。一、认识对象的地位熊十力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道,“夫境非他,即识所变之相也。”
    • 马庆; 王肖南
    • 摘要: 熊十力对王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作了全面的继承,他不仅将王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概括为“尊生”“彰有”“健动”“率性”四个方面,同时也将此四方面视为自己易学的根本精神与体系框架。熊十力虽对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作了全面的继承,但于形而上的层面却与船山易学殊异。首先,船山所尊崇的《周易》的“生”乃以有形物象为主,而熊十力所尊崇的《周易》的“生”则以为无形之心为要。其次,船山所彰显的“有”属于气化的宇宙论,而熊十力所彰显的“有”则属于“心”的宇宙论。再次,熊十力的“健动”含空宗、禅宗之“空寂”成分,而船山的“健动”则具有“浑沦”的特质。最后,船山之“人欲”“天理”既非截然相分,却又有所差异,而熊十力之“人欲”“天理”则同归之于“心”,而并无分别。由于船山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偏重于有形现象界,而熊十力易学之根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偏重于无形之心,因此,熊十力从形而上的层面超越了船山易学。
    • 沈庭
    • 摘要: 唯识学“刹那”义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受支那内学院影响的哲学家熊十力、李石岑等人,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包括心识或心性都是“刹那灭”的或说刹那生灭的,这是唯识学种子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内学院重点宣扬的唯识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不过,熊十力等新儒家认为这刹那生灭的宇宙是刚健有为、活活泼泼的,他以《周易》的“生生”之义赋予在这“刹那”义上,从而归宗到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立场上去了;而李石岑则以“刹那灭”义诠释人生之“生”,用唯识学接引了柏格森等人的哲学,强调刹那变化的人生背后有着一种创造的意欲,这便偏离了唯识学而更接近柏格森等人创造的进化论了。“刹那”义曾是这些知识分子建构近代形而上学的“共同知识”。
    • 陈来
    • 摘要: 熊十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论述,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与同时期通史著作同等重要的意义。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总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各部《中国哲学史》的撰写及经验,也要关注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以开辟中国哲学史总体理解和论述分析的多样化把握。熊十力在《十力语要》《读经示要》等书中广泛谈及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他的这些论述,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不比同时期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的论述逊色。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有一个自己的体系,只是这一体系并未集中地呈现出来,而是散见于其著作之中,需要加以整理和研究。熊十力认为,近代以来,国人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以科学方法看哲学,已经完全忽视了中国哲学的“究极意思”和“独至理境”,对中国哲学的终极智慧已不了解,也不求解,这一点必须加以根本改变。熊十力对中国哲学史的诸论述,称得上是体大思精,不仅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哲学终极智慧的理解也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做全面的梳理研究。
    • 陈来
    • 摘要: 谈到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一般都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的大学教科书为主要依据,这是符合学科发展历史的。具体说来,多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为代表。特别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取代了胡适著作的地位之后,其成为学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熟的标志。
    • 黄燕强
    • 摘要: 熊十力晚年对经学转型的沉思乃是通过“正名”的方法,重建孔子与六经的权威;又以“回归原典”的方式,从周秦儒家的经传中选择四部代表性典籍:《周易》《春秋》《礼运》和《周官》,论证其为孔子所撰述的常道之经,据此建构“四经”的经书系统,并阐发其中包含的乾元性海之内圣学,及大同公正的外王学,进而创构中国乃至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熊十力的新经学思想既融贯汉学、宋学、佛学及西学等,又含摄现代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理念,会通古今和东西,接合传统与现代,这是他对如何回归和赓续经学传统而开示的新路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
    • 郭钦
    • 摘要: 熊十力的《心书》(1918)、《新唯识论》(1944)、《读经示要》(1945)等著作既反映了熊十力对王船山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历程,也大体反映了民国时期熊十力对王船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情况。《心书》所论王船山学术是熊十力早年思考人生与哲学关系之时对船山“道器一元”论的初步体悟;《新唯识论》则以“翕辟成变”说对船山易学之“乾坤并建”等宇宙观有继承有批判;《读经示要》以“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四说对王船山学术及精神进行了总体评价,其有认同王船山学术之处,也有不认同之处。总之,因熊十力的哲学宗主、宗旨不同,其为学之道与王船山也就同趣异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