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废名

废名

废名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6403篇;相关期刊404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废名的相关文献由61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军、张吉兵、武斌斌等。

废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1.6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403 占比:98.36%

总计:47178篇

废名—发文趋势图

废名

-研究学者

  • 陈建军
  • 张吉兵
  • 武斌斌
  • 孙郁
  • 张学敏
  • 王泽龙
  • 全艳萍
  • 冯健男
  • 吴福辉
  • 夏元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天勇; 魏诗颖
    • 摘要: 为纪念废名诞辰120周年,更好地在全新文化语境中总结、传承废名文学与学术遗产,2021年12月3日-5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和黄梅县文学艺术联合会联合承办的“纪念废名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废名的故乡黄梅召开。本次与会学者近四十人,分别来自日本、北京、江苏南京及湖北的武汉、宜昌、黄冈等地的高校及文化部门。学者们以主题发言和小组发言等形式,就废名的文学作品、学术思想、文学接受与传播、文学观念等进行论题聚焦,深入研讨废名的“未完成性”与“未来性”。
    • 文璐
    • 摘要: 我的幼年时期,曾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过三年多,是废名孙辈中唯一有与他一起生活经历的人。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废名于东北吉林大学任教的时期。那一时期,既是他人生多方面的收获期、巅峰期,也是相对彷徨、苦闷、纠结,直至逐渐谢幕的时期。但外公废名还是给了我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呵护与关爱,在外公外婆身边生活的几年,成为我一生里最温暖最明亮的岁月,也是赖以回味的宝贵财富和激励前行的动力。
    • 邓晓梅
    • 摘要: 废名以浪漫与生态双重表征的个人化抒情话语,整合自然本我和历史世变,呈现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念,反思社会和现实危机,成为20世纪中国浪漫生态文学的早期代表。其前期小说中的浪漫生态美学体现为话语内涵、理想追求和现实指向三者的统一,意指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又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基于浪漫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废名前期小说,探索其中的原生态世界,挖掘文本内在的浪漫生态美学意蕴,有助于把握废名前期小说的深刻思想,重新审视自然神性和人性自然,从而反思现代性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
    • 查娇娇
    • 摘要: 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是京派作家废名的作品,废名以细腻的观察力勾勒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生活,作品中呈现出和谐、恬淡之姿,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对小说中自然风光的分析,挖掘出环境美、人物美、创作美等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因素,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熊龙英
    • 摘要: 在《莫须有先生传·序》中,废名借庖丁答梁惠王的一句话作为对莫须有先生的嘉奖:“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正是解读《莫须有先生传》的“立身之本”,借助戏谑与反讽,废名通过近乎“疯癫”的莫须有先生表达他的人生之“道”、生存之“道”,体现出废名从“自我”的感知出发,对儒、道、释思想的融合与理解。
    • 吴宜平
    • 摘要: 新诗百年,以去古典化为开始,胡适首倡白话诗,他的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尝试集》,可见其推动新诗白话方案的决心,却也有对来路的忐忑。由此,古典诗歌的体例与形式、音韵与节奏等都不再成为新诗的规范,一切都失效了。废名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文艺”时认为,新诗应有“诗的内容,散文的写法”,并且注意到“新文学运动的成功,外国文学的援助力甚大”,正因为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新文学乃能成功一种质地”,“即是由个性的发展而自觉到传统的自由,于是发现中国文学史上的事情都要重新估定价值了”。
    • 周丹
    • 摘要: “坟”是废名作品《桥》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中废名通过儿童视角、抒情化叙事等艺术手段对坟进行刻画,打破了诸多传统印象,营造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并在这一意象中寄寓了对生命与永恒等主题的别致思考。而他之所以钟情于坟的书写,与其自身的审美认知体系及深厚的佛教学养有着密切关联。
    • 徐旭敏
    • 摘要: 废名深受佛教色空观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空观”方式,即以缘起性空之理观“物”,照破“物”的实体性假象,只将其作为宛然存在的“相”去体会和欣赏。这在废名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中有集中体现。废名诗中的意象脱离具体的时空限定,作为“相”被孤立出来并任意组合成新的意境,呈现出空灵幻美之感。诗中的典型意象,体现了废名在色空意识下超越生死,对纯粹的“美”作凝神观照的忘我境界。
    • 罗帅
    • 摘要: 沈从文对废名并非一般认为的单纯师承,从其长时间的废名评论来看,应是继承中有反思,欣赏中有不满,这种复杂心态及背后的审美观念值得进一步梳理。大体看来,沈从文对废名的评论分为三个阶段,这体现了废名创作的嬗变,也与其自身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变化形成呼应。对“周作人—废名”乡土文脉的梳理,以及对废名小说中“趣味化”倾向的反思,都有沈从文“夫子自道”的意味:既接续了这一文脉,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史位置;更凸显了自己在这一文脉,乃至整个现代乡土文学传统中的独特之处。
    • 武斌斌
    • 摘要: "审美现代性"是西方美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作为一个外来译介名词,"审美现代性"进入中国后发生了很多"误读",它不但没有像西方那样以急迫的反传统为特征,反而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呈现出了一种主动"回归"的态势,这是中国文学审美现代性的独特表现.废名继承中国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影响,上承周作人,与王国维的"古雅说"形成了一种遥相呼应.这一文学理念表现在其创作实践中即体现为"文学是梦"的形式之"表"与"厌世主义"的精神之"里"的结合,两相勾连,共同体现了废名对中国文学审美现代性的自主追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