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意识流

意识流

意识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4319篇;相关期刊908种,包括文学教育、北方文学(下旬刊)、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首届“广播媒体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主题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意识流的相关文献由176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锡民、陈斌、王琴等。

意识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9 占比:1.5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319 占比:98.41%

总计:116162篇

意识流—发文趋势图

意识流

-研究学者

  • 吴锡民
  • 陈斌
  • 王琴
  • 金红
  • 刘爱琳
  • 毛志成
  • 李运抟
  • 杨增宏
  • 王治江
  • 于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陶汉斌
    • 摘要: 意识是能力的一种前期表现,意识蕴育着能力,意识的培养将会促成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诸多重要意识的训练,构建意识网络体系,进而形成一种“意识流”,从而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悟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 陈珊
    • 摘要: “意识流”的起源、流行、发展和成熟都是在西方,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通过对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梅雨之夕》采用“循规联想”和“道德印象”的“意识流”表现技巧;《尤利西斯》则采用“自由联想”和“感官印象”的“意识流”表现技巧。两部意识流作品的表现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通过比较进一步阐明了“意识流”小说的本质及中国化的变异之所在。
    • 王敏; 刘小晋
    • 摘要: 周瑄璞长篇小说《日近长安远》以双线并行结构叙述了女性人物罗锦衣、甄宝珠在官场和市场的奋斗史,心理描写细腻,以意识流和梦境描写的方式写出了喧哗时代里在欲望中挣扎的内在自我;在脚踏实地的现实精神之外,小说表现出轻盈的、空灵的浪漫气质,以隐喻、象征的意象来表达对人生存本质的诗性体验;小说叙述者对人物不进行直接的道德判断,反讽手法体现出叙述者的理性思考,对小人物的关注表现出叙述者的悲悯情怀。这些共同体现出小说鲜明的主体意识。
    • 代欣
    • 摘要: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是拉美文学爆炸四将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最为全面、最为完美、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这部作品从微观人物的人生历程来展现宏观的墨西哥大革命,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多条回忆线索同时发散,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融合的震撼效果。本文从立体叙事视角、时间蒙太奇与高频的自由联想等意识流写作技巧入手,通过对主人公克罗斯爱恨人性的多维解读,揭示出墨西哥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现状和人民生存状态。
    • 贺树军; 陈红羽
    • 摘要: 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无标点文字鉴赏的范例,而修辞、情感、音韵等是赏析这类文字表达效果的重要角度,张抗抗突破标点使用常规,注重意识流动,突出情感特征,很好地达成了言与意合的表达效果。
    • 汪琴兰
    • 摘要: 享有“词人甲乙”美誉的北宋词人周邦彦,其词法度缜密、典丽精工,后世词家多有褒评。清真词精心结撰,在章法结构、炼字音律等方面追求词艺规范,艺术成就极高,为各家效仿与称赞。艺术上,清真词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与多种铺叙方式的运用中又展现出意识流的特点,通过对意识流式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心理描写,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超时空动态的独特叙述,在结构与抒情上呈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迂回曲折,意蕴深远。
    • 黄菲菲
    • 摘要: 卡夫卡的《变形记》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技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虫化”后内部精神世界的变化,真实地展示出外部世界对人性的异化。对“形变”这一超自然现象的“意识流”处理,使这部作品呈现出荒诞的色彩,但在荒诞的背后则蕴含着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变形记》中的“意识流”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讽刺象征内涵,对深入理解《变形记》中的异化主题具有深远意义。
    • 李春梅
    •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施蛰存总是被归入“新感觉派”,与刘呐鸥、穆时英并置。施蛰存在小说中创建了怪诞、色情、幻想所交织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他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入手,梳理了施蛰存小说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施尼茨勒的心理分析小说、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意识流与蒙太奇手法。
    • 孙桂芝; 张皓
    •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及文学观被引入中国近百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意识流创作及现代小说形式的讨论和接受,在80年代后期又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旗手的身份备受重视和理论倚重,进入21世纪后工业时代,在身体美学兴起的当下,伍尔夫关于身体的书写和认知再次走到文艺批评话语前沿。伍尔夫关于文艺的理念以播撒、延异的形式存在于文学领域,从不同维度持续焕发新生力。考故以启新,梳理伍尔夫文学观念的中国引介、接受情况,将有利于更清晰认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伍尔夫元素。经由对伍尔夫文学观在中国学界延续与变迁现象的探讨,也可管窥中国现当代文艺领域前进道路中的“拿来主义”姿态。
    • 季蓉
    • 摘要: 电影作品《穆赫兰道》融合精神分析与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相交融,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将人类心理作为叙事中心,深入探寻人类潜意识。本文从意识流叙事方式和梦的解析两个角度解读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