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蒙

王蒙

王蒙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3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80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王蒙的相关文献由114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蒙、温奉桥、明红等。

王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3 占比:99.6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1%

总计:1618篇

王蒙—发文趋势图

王蒙

-研究学者

  • 王蒙
  • 温奉桥
  • 明红
  • 郭宝亮
  • 王春林
  • 时曙晖
  • 方蕤
  • 舒坦(摘编)
  • 郜元宝
  • 阎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一诺; 时曙晖
    • 摘要: 边疆生活赋予了作家王蒙不同的人生体悟,新疆民歌也逐渐融入他的生活与创作,使他感受到理想、爱情及生命的力量,其短篇小说《歌神》讲述了一位民歌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新疆民歌的理解,即它是心怀希望的理想之歌、感人肺腑的爱情之歌、浅吟低唱的生命之歌。
    • 摘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副部长倪虹、副部长张小宏、办公厅主任李晓龙介绍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并答记者问。记者:请介绍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王蒙徽: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黄艺璇
    • 摘要: 王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而张式作为清朝善于绘画的文人,深受前朝先辈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清代文人张式的画论《画谭》中山水画创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以其中的理论来分析王蒙的山水画作品《花溪渔隐图》,以探索山水画创作中的思想形态与认知范式。
    • 王晓隽
    • 摘要: 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中的农村基层干部群像,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高大全”的基层干部形象,他们品德高尚,以集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同时他们又是维护民族团结、保卫祖国边疆的重要力量。第二类是圆滑多变的基层干部形象,这一群体富有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他们机敏善变,打着为集体服务的幌子,中饱私囊,有的在暗地里煽动民族情绪,制造民族矛盾,圆滑世故,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对党和国家基层工作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第三类是富有改革精神的基层干部形象,改革者具有前瞻性的目光,他们勇于突破传统,用现代化的思想和行为改造保守落后的故乡,但他们的行为也遭到了老一辈人的非议,他们在非议中艰难前行。
    • 沈杏培
    • 摘要: 王蒙《青春万岁》(1953年)至《笑的风》(2020年)之间的小说写作,清晰地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被缚”与“脱缚”的精神脉络,由郑波、林震、钟亦成、张思远、钱文、倪吾诚、青狐、苏尔葆、傅大成等构成的人物形象序列,隐含着由“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形象谱系历时性变迁,而在价值层面体现了由革命伦理和政治伦理本位向个体伦理和自由伦理的转化。王蒙式的“政治人”是一种单向度的人格类型,隐含了政治同化与自由冲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尖锐对立。近作《生死恋》和《笑的风》中的苏尔葆、傅大成所代表的对自由执倔渴望并决绝行动的“自由人”,建构出了新的“人学”话语和新的价值向度。通过“自由人”的婚姻变故和人生悲喜剧,王蒙探讨了自由的代价、边界和困境„论文重在考察“政治人”到“自由人”的历时性转变过程,以及两类人格各自的文化特征与内在危机。
    • 甘传永
    • 摘要: 王蒙在小说《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中通过类童话的叙事手法,用一件一直无法进入时代主流的衣服隐喻了难以言说的人生寂寞感和命运错位感。小说在社会历史层面指向八十年代从极左政治压迫下归来的"文化英雄"面临的新时期困境及走出困境的不同选择。而在个体存在层面则是通过叙述丽珊和鲁明对紫绸花服的价值判断和意义期待,隐喻了个体如何突破命运错位的悖论,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实现自由和逍遥。因此,《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的隐喻叙事既指向社会历史又包含一般存在,这正是王蒙小说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原因所在。
    • 赵思运
    • 摘要: 王蒙的旧体诗深潜着"李商隐情结",真正构成了他的灵魂镜像。1989年以后,王蒙密集发表了多篇关于李商隐的研读文章,并对李商隐的诗句进行多种形式的创造性重组,足见他对李商隐的沉迷之深。王蒙的这种行为绝不止于文字魔方的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李商隐情结",原因大概有二:其一,借李商隐表达未竟的文学理想和文化理想;其二,借李商隐的诗作,获得卡塔西斯的审美心理疗效。他的"李商隐情结"通过"蝴蝶""蝉""秋"等一系列与李商隐构成心灵通约的意象呈现出来。
    • 郭剑敏
    • 摘要: 1977年至1980年是王蒙创作上的复出期,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发生期。从复出作《诗,数理化》与《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的问世,再到《最宝贵的》《布礼》等作品的发表,以及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创作,不仅标志着王蒙重回文坛,同时也真切地记录了社会转型期作家复杂而微妙的创作心态,而这种复杂性则构成了发生期的新时期文学特有的面貌。
    • 张帆; 高鸽
    • 摘要: 王蒙作品在德国的译介至今已有四十载,是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中流砥柱,无论体量抑或影响均堪称中国当代作家之翘楚。王蒙作品的德语译介历经三个阶段,即蓬勃发展的1980年代、逆潮而上的1990年代以及整体低迷但不乏亮点的21世纪二十年。德国学界对王蒙文学创作的研究超越了单调滞后的猎奇性、争议性解读,趋向多元同步的文学性、审美性研究,拓展了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出共情共性的艺术魅力,可与国内王蒙研究互参互证。
    • 李骞
    • 摘要: 王蒙的文学批评具有多元性、前瞻性的审美意识。他对文学思潮的见解有着高瞻远瞩的思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理论上的引导意义。王蒙一直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无论是对当下文学的及时性判断,还是对一个时段文学发展形态的总结,都体现了他睿智的思考。王蒙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分析文坛现象,评析新人新作,帮助崭露头角的作家走出创作困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无疑有着前瞻性的引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