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

接受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专利文献14349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满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接受研究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思广、常晓丹、徐锡祥等。

接受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1.16%

专利文献>

论文:14349 占比:98.84%

总计:14518篇

接受研究—发文趋势图

接受研究

-研究学者

  • 陈思广
  • 常晓丹
  • 徐锡祥
  • 刘东影
  • 刘苍
  • 孟昭毅
  • 李泉
  • 杨艳秋
  • 段莉萍
  • 熊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婷; 王新宇
    • 摘要: 艺术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水平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保持活力与创新的必要支撑。因此,中国艺术音乐的国际传播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音乐西传的突出代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77级,建立综合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可以考察西方世界对于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家作品的主要关注与态度。接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艺术音乐可从“器”“术”“神”三个角度出发,努力促进具有新时代文化自信精神的音乐创作与国际传播。
    • 张帆; 高鸽
    • 摘要: 王蒙作品在德国的译介至今已有四十载,是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中流砥柱,无论体量抑或影响均堪称中国当代作家之翘楚。王蒙作品的德语译介历经三个阶段,即蓬勃发展的1980年代、逆潮而上的1990年代以及整体低迷但不乏亮点的21世纪二十年。德国学界对王蒙文学创作的研究超越了单调滞后的猎奇性、争议性解读,趋向多元同步的文学性、审美性研究,拓展了德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彰显出共情共性的艺术魅力,可与国内王蒙研究互参互证。
    • 廖明星
    • 摘要: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极分化:否定者承袭“诗必盛唐”的选诗态度而排斥温诗;肯定者以曹学佺最具胆识,其《石仓历代诗选》选录温诗74首,反映出明后期唐诗选本对温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通过对明代唐诗选本的研究可发现,直至明后期的文人们在追求个性和独抒性灵思潮影响下不再一味地贬斥晚唐诗,温诗的价值才得以逐渐被挖掘。
    • 胡明柯; 张中宇
    • 摘要: 明270余年,王勃诗歌在明代唐诗选本中的诗选量整体高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第一;仅在崇祯年间,陈子昂诗选数量下降,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上升。明代对王勃诗歌的接受以律诗及绝句为主,对其古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古诗宗汉魏”的观念下,王勃古诗被批评“调未纯、语未畅”“气象不足”;但其律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绝句“洗削流调”,故在“四杰”中接受度最高。
    • 韩潇霄
    • 摘要: 卡尔维诺在继承民间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以童话的形式,实现了其小说创作的后现代化。他用童话的“轻”,对抗现实世界的“重”,用文字的“轻逸”,表达思想的“沉重”。卡尔维诺将童话的抒写方式运用于小说创作中,成功地构筑起一个“卡尔维诺式的”童话世界。
    • 刘冰琳; 梁真惠
    • 摘要: 媒介融合语境下,文本与副文本间的链接由隐喻转变为实际操作,副文本的流播摆脱了时空及载体限制,草根媒介成为重要的副文本源头。以此为背景分析得出,边缘之于中心的变革力量这一底层逻辑、不同媒介载体间文本的互文关系及中介与操纵的研究视角是“媒介融合”概念与副文本研究相互嵌构的前提。同时,通过梳理媒介融合语境下国际副文本研究的演进趋势发现影视学领域将成为未来研究之重镇。媒介融合语境重塑了影视学领域中跨媒介叙事及接受研究视角的副文本研究。
    • 罗燕萍
    • 摘要: 钱锡生教授的《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将唐宋名家词人对前代诗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与梳理,通过大量具体、翔实的材料,展现了唐宋词人对前代诗歌接受的宏观图景;在微观层面,亦从对具体诗句、诗作的借鉴与接受、超越与创新等角度进行了由小到大、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本书在唐宋词接受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学术空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王诏
    • 摘要: 清代说唱艺术子弟书与戏曲有着深厚的渊源,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也有着许多继承与发展。子弟书的作者在接受戏曲题材的同时也进行了自己的创造。
    • 郭聪颖
    • 摘要: 清代白居易题材戏剧研究是清代白居易接受史研究的重要一环,也尚是重要空白.清代剧作家们一方面通过文本嫁接、本事异化、时空错置等模式对诗人相关"本事"加以戏剧化裁剪、发挥,将白居易从中古诗坛"请"入清代街头巷陌,丰盈了白居易形象的接受范围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以戏剧的代言譬喻托为己志,辑录白居易诗歌作品并加以改写和传唱,通过建构白居易"风流才子""去国直臣"的形象浇自身块垒.通过研究这个异代文入神思交汇的过程,我们得以管窥白居易形象在清代民间认知、异化、消解与刻板化进程,也得以为其人物评价和定位设立新的历史锚点.
    • 李晓
    • 摘要: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化、政治制度、信仰环境等对志怪小说在新罗的萌芽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接受层面的可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