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诗选本

唐诗选本

唐诗选本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北方论丛、甘肃社会科学、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唐诗选本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欣欣、岳进、张中宇等。

唐诗选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90.91%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9.09%

总计:143篇

唐诗选本—发文趋势图

唐诗选本

-研究学者

  • 孙欣欣
  • 岳进
  • 张中宇
  • 薛宝生
  • 许连军
  • 严虹
  • 刘丹丹
  • 卢燕新
  • 张倩
  • 杨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金花
    • 摘要: 清初赵臣瑗的《唐诗七言律选》是一部专门为初学者编撰的七言律诗写作入门诗选,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不多,且整体评价不高。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将该选本放在诗歌普及选本与诗歌写作技艺的坐标中,对其编纂特点与价值进行了重新发掘:该选本通过诗歌内容结构规则的解读与编撰体例的结构化安排,不仅在诗歌写作技艺发掘与经验传递方面具有理论实践与探索价值,而且在编撰体例整合与结构方式上也有创新。同时,该选本对诗歌结构规则的实践探索,以及结构化的解读方法与编排方式,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诗歌阐释实践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参阅价值: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创作理论及相关文学理论内涵的理解、发掘与拓展;为诗歌阐释实践提供参照,满足当代实用性审美需求。
    • 刘芳亮
    • 摘要: 在中国唐诗选本大量输入的影响下,江户时代的日本也编选了众多唐诗选本。在这些选本中有一类是依傍中国选本而编成的,筱崎小竹所编《唐诗遗》即为其中一例。本文聚焦于《唐诗遗》,探讨该选本取《唐诗别裁集》作为底本的缘由、与底本在选目上的异同以及其中体现的诗学观念、审美取向等,认为《唐诗遗》基本沿袭了《唐诗别裁集》的选目结构,但也做了不少调整和改变,而且其《题言》中的说明有不合事实之处,未可全信。
    • 胡明柯
    • 摘要: 明前期100余年间,以温婉平和著称的宋之问诗受到各选家重视,重要选本录宋之问诗数量多居初唐诗人前列,远超陈子昂、王勃等大家。明中期,前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高古”等,宋之问诗因不合文坛主流选诗标准接受度降低,但仍高于杨炯等初唐大家。明后期社会审美渐趋多元,《唐诗归》《石仓唐诗选》等录宋之问诗远超明前、中期。宋之问诗在明代整体接受度较高,这与明代推崇“和而正”及“盛唐理想”等密切相关。
    • 孙欣欣
    • 摘要: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廖明星
    • 摘要: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极分化:否定者承袭“诗必盛唐”的选诗态度而排斥温诗;肯定者以曹学佺最具胆识,其《石仓历代诗选》选录温诗74首,反映出明后期唐诗选本对温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通过对明代唐诗选本的研究可发现,直至明后期的文人们在追求个性和独抒性灵思潮影响下不再一味地贬斥晚唐诗,温诗的价值才得以逐渐被挖掘。
    • 杨恬; 张中宇
    • 摘要: 明代前、中期唐诗选本选录刘禹锡诗歌数量甚少,刘诗接受度不高,甚至一度陷入低谷。至明后期,刘诗选录数量才略有增多,但其地位仍低于白居易、元稹等中唐诗人。明人对刘禹锡诗歌的接受以七言绝句为主,对其律诗、古诗则多有批评。刘诗在明前、中期的接受整体“热度”低,与“和而正”“崇盛唐”社会思潮及“正变”观念密切相关;明后期文化思潮趋向多元,中晚唐诗歌重受选家关注,故刘诗接受度出现起伏。
    • 胡明柯; 张中宇
    • 摘要: 明270余年,王勃诗歌在明代唐诗选本中的诗选量整体高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第一;仅在崇祯年间,陈子昂诗选数量下降,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上升。明代对王勃诗歌的接受以律诗及绝句为主,对其古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古诗宗汉魏”的观念下,王勃古诗被批评“调未纯、语未畅”“气象不足”;但其律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绝句“洗削流调”,故在“四杰”中接受度最高。
    • 谭春蓉
    • 摘要: 明前、中期200余年,选家普遍对白居易诗持排斥态度;明后期,社会思潮及审美追求渐趋多元,白诗的选录随之呈现两极化:批评者或承前、中期宗盛唐观念排斥白诗,或偏向清空疏淡审美忽视白诗;肯定者以陆时雍最具胆识,选白诗仅次于李、杜,选本对白诗长期排斥态度开始出现转折.明前、中期否定白诗,与统治者倡导"和而正"及文学崇盛唐思潮密切相关;明后期弊政丛生,盛世理想幻灭,"性灵""神韵"等取代"诗必盛唐",白居易平易近达的诗篇重受推崇.
    • 李定广
    • 摘要: 《唐诗三百首》既是唐诗启蒙课本,又是唐诗精选本(自序所谓“白首亦莫能废”,又批评《千家诗》“工拙莫辨”),故能风靡二百五十多年,成为清代中期以来唐诗选本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俨然成为文化经典,参与了国人文化素质的构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校和社会诗词教育的加强,此书的普及性进一步扩大,几欲再现清光绪年间“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盛况。
    • 谭春蓉
    • 摘要: 明前、中期200余年,张籍为元白诗派中接受度最高者,多个选本选诗量位居元白诗派第一;仅在崇祯年间,白居易重选为中唐第一,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下降.明代对张籍诗歌的接受以七古和七绝为主,对其律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推崇盛唐诗风及"正变"观念,张籍诗歌被评为"俚俗""变体",遭受排斥;但其古诗符合诗坛"蕴藉""古淡"等审美观念,故在元白诗派之中接受度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