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船山学刊、东疆学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李攀龙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庆立、蒋鹏举、许建业等。

李攀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100.00%

总计:154篇

李攀龙—发文趋势图

李攀龙

-研究学者

  • 李庆立
  • 蒋鹏举
  • 许建业
  • 周潇
  • 罗仲鼎
  • 赵伯陶
  • 唐嗣德
  • 孔林
  • 张晨
  • 施乐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韩东
    • 摘要: 朝鲜文人崔岦、李廷龟与明复古派领袖李攀龙、王世贞的交往传说,虽然在朝鲜文坛广为流传,但其故事内容并非真实存在的史实,而是后世"好事者"虚构的产物。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朝鲜文坛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掀起的复古文学运动,以及17世纪后期兴起的对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的批判思潮密切相关。因此,"崔李"与"李王"的交往虽为虚构,但背后所呈现出的朝鲜文坛对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由推崇至批评的演进历史,以及朝鲜文坛复古运动的兴起受到李攀龙、王世贞影响的情况,却是真实的。
    • 贾飞; 王慧
    • 摘要: 作为明代历史上位高名重的文坛大家,王世贞身显名扬,交游广泛,另一“后七子”领袖人物,李攀龙主盟文坛二十余年,他们一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本文通过分析王李两人的文学交游,可知两人文学复古主张的差异性,李攀龙主张存在尺寸古法,王世贞追求性情之作,强调学古的多样性。二人文学交游过程体现了明代复古文学发展的变迁,其中孕育了复古与反复古的因子,共同推动晚明文学流派的演化进程。
    • 摘要: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王世贞、谢榛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歌以七律、七绝见长。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在《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中,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描绘保俶塔下的西湖;在《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中,以“浮泯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非常传神。
    • 许建业
    • 摘要: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诗歌选本风行天下,争议亦极大.但事实上,不少批评意见很大可能来自不同的观照——《古今诗删》选唐部分和《唐诗选》——这两部题署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本.本文尝试透过《古今诗删》和《唐诗选》对唐人五言古诗的选取,分辨出二选所反映出的互异的审美理想.由是学界公认为伪书的《唐诗选》,在明清之际已因"李攀龙"之名、《选唐诗序》之文,而独自建构出有别于《古今诗删》的"唐诗正典".明清不少李攀龙选诗的相关讨论实际是以《唐诗选》为根本,在晚明清初的诗学讨论与选本接受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典范意义.
    • 许建业
    • 摘要: 署名李攀龙编《唐诗选》先大盛于晚明清初,其间东传日本,又成为江户时代非常流行的唐诗读物,影响至今.过去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一国情况,即便同时兼顾,也只属版本的个案讨论,并没有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下,梳辨和比照这部诗选在晚明和江户这两个出版高峰时期的流转情况.本文尝试在"汉文化圈"等思考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唐诗选》在这两段时期的印刻情况与文本生成、流衍等的关系.其中在晚明期间已出现的早期与现存版本系统,以及江户时代的舶载与再刻,大概总括本书的传续情况.此外,晚明与江户的文人对其版本校订与追寻原本的考虑,也是文本流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最后,通过不同出版环境之下《唐诗选》文本的挪借现象,比如汇编与配图等,尤为看到文本生成状态与其所反映的文学文化意义.透过对这些方面的体察,既能整体掌握《唐诗选》的流转脉动,也能为晚明诗学与江户汉诗坛提供新的视角.
    • 韩东
    • 摘要: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朝鲜朝文人在中朝外交使节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李攀龙、王世贞在中国文坛的声名及其复古文学思想,并开始购买这二人的著作.其后,在朝鲜朝社会普遍存在的"慕华"思想,与由此衍生出的"同文""并世"意识,以及朝鲜文坛学习"秦汉古文"风尚的推动下,李攀龙、王世贞的复古理念在朝鲜朝文坛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引起了散文创作风格向"艰涩""奇僻"的转变,也促成了"秦汉古文"在散文学习范式与散文选集领域经典地位的确立.
    • 摘要: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后七子”中才华最高,声望最显,影响最大。李攀龙去世后,独领文坛二十年。
    • 刘英波
    • 摘要: 李攀龙是明代中期的文坛盟主。他辞官乡居期间曾构建鲍山白雪楼与南湖白雪楼,这里既是他与朋友开展雅集、唱和、寄赠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是其独处、冥思、书写情怀的私人空间。后人为纪念李攀龙又在趵突泉畔修建泺源白雪楼,因其独有的文化意蕴,成为世人不断瞻仰、吟咏的对象。作为具有“符号性”特征的物理空间,白雪楼被赋予了生命体温与生活情趣,蕴有丰富的文学“意味”,也负载着世事变迁等多重社会文化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