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代在继承先秦尊师传统的基础上,把尊师传统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尊师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一方面,官学教师的地位较高,政府对这类教师相对尊敬.这些人有官俸可享,有公舍可住,有进一步升迁之机遇.另一方面,在私学教师中,除"名儒世家"、"名师"有被察举征召之机会外,广大普通教师的社会地位则缺乏保障.实际上,汉代尊师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行为,存在于社会众阶层中,尤其是师生之间.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掌权者,还是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都表现出对教诲自己的师长的尊敬和礼貌,这说明在汉代尊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这种尊师风尚的形成既是先秦尊师理论与实践影响的结果,也是当时众多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倡导乃至身体力行的结果,同时也与汉代确立的重视教育的文教政策有关.尊重教师,就是肯定教育,重视知识,这种尊师的风尚,成为汉代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同时,尊师重道在学术思想上的表现即为严守师法、家法,这就严重地限制了学者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种墨守成规的做法,也使经学步入了僵化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