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魏晋玄学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毅、汤一介、阎秋凤等。

魏晋玄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3 占比:99.2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58篇

魏晋玄学—发文趋势图

魏晋玄学

-研究学者

  • 王晓毅
  • 汤一介
  • 阎秋凤
  • 丁怀超
  • 丁怀轸
  • 杜汉生
  • 祝菊贤
  • 秦跃宇
  • 韩国良
  • 刘康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韩磊
    •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其一脉相承的是向生命处用心,以人格培养为基本旨归。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明理学进一步超越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视界,为人格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宇宙本体论的依据。人学是宋明理学的主题,本体和工夫是它的两大题旨,如何通过“礼”和“乐”的工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罗彩
    • 摘要: 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 高蕾
    • 摘要: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有三种观点——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以荀粲和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体现了玄学家们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这些思考触及认识论上的重要问题——认识工具语言的局限性、事物本体能否被认识主体把握,因而极富洞见,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更佐以论据证之,同一阵营观点呈补充之态,不同阵营观点针锋相对,言意之辩故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言意之辩解释了创作者时常遇到的词不达意的苦恼,凝结着创作者苦与乐,因而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构成言意之辩生意盎然的美学意味。言意之辩的美学意味还在于它导向对“言外之意”审美价值的追求,并在导向对此审美价值的追求后引发对“会意”审美方式的推崇,最终助推重感性、直觉和个人内在体验的中华美学传统的形成。
    • 王思琪
    • 摘要: 该文从魏晋玄学的发展渊源和含义出发,探索其对于魏晋时期文人审美观的影响,结合宗炳的《画山水序》,探讨魏晋玄学对于山水画兴起的影响,分析独立的山水画的形成原因。
    • 刘泽民; 赵薇
    • 摘要: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与意义范畴,有“物”“我”自通与“物”“我”交通两方面的内涵。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人生实践和文艺活动。
    • 杨卓
    • 摘要: 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将古琴蕴含的文化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并用古琴所包含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用于指导现代音乐教育实践,提出与之相关的音乐教育的重点及教学方法,推进现代音乐教育,使学生进入中国传统音乐语境,理解古琴蕴含的深层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体会古琴音乐意境与士人风度。
    • 贾磊磊; 李姝睿
    • 摘要: 魏晋时期以“有”为本的玄学家开始以“有”“无”为中心展开关于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出现了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和裴危页以“有”为本的“崇有”思想。郭象在“贵无”和“崇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提出了自己“独化”的本体思想。他认为,事物的生成都是由自身的“性”来自生自化并通过“性”之间的“相因”达到“独化于玄冥之境”。
    • 张轶男
    • 摘要: 先唐社会所经历的原始宗教文化、卜筮宗教文化、儒学文化、玄学文化、佛教文化等几次文化转型,对月意象的萌生、发展和嬗变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月亮的神话意象是原始宗教和卜筮宗教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呈现了女性地位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逐渐跌落的过程。殷周之际,在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和作用下,月亮的道德伦理意象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月意象的基调和底色。月亮的审美意象与魏晋玄、佛关系千万重。在历史选择中逐渐形成的先唐月意象,说到底是中国人的自我领会,是人文的诠释使然、文化转型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史也是文学史、文化史,而结合文化背景研究月意象,也是意象研究的题中之义。
    • 刘菲菲
    • 摘要: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朵奇葩的花朵,在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时代,敢于在纷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巨大的政治和精神压力下,对社会现状和哲学思想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超越,最后找到了一条会通儒道的合适的理论解决方案,即郭象的"独化论".尤其是竹林名士们,以付出自己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不愿同流合污的实际行为来指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黑暗的时代,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现在看来,他们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 白欲晓
    • 摘要: "玄学"之名最初出现于南朝,随着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发展演出新义."玄学"一开始为南朝官私之学的名称,其设立与宋文帝"留心艺术"相关,重《易》之占筮与神道设教,不排除有佛道二教的内容.国子学的"玄学"立有王弼《易》,但无文献证明有《老》学、《庄》学内容.以"玄学"指称魏晋南朝一期学术思想,是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实现的."玄学"语义的现代衍变,经历了由传统语义向哲学语义转换的过程,其结果是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指称"玄学".这既影响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及对其哲学形态的把握,也体现了以西释中的紧张与调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