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0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80614篇;相关期刊915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贵州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文化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77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压芳、吉灿忠、张西昌等。

文化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0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80614 占比:98.19%

总计:82101篇

文化空间—发文趋势图

文化空间

-研究学者

  • 余压芳
  • 吉灿忠
  • 张西昌
  • 陈波
  • 张祖群
  • 张颐武
  • 杨晖
  • 王希
  • 霍晓丽
  • 魏亮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欣
    • 摘要: 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包括对叙事时间、空间、视角的处理。《新中国未来记》中三维时间体的建构和时间流速的变化,显示出他在晚清变革浪潮中的思想困境和历史意识。小说中空间设定的焦点及散点背后也颇具文化意味,反映了近代都市的发展及近代文人“走出去”的世界意识。此外,小说有四层叙述者,多重隐身叙事者与现身叙事者并存,梁启超的自我主体性十分蓬勃,展现出对叙事的强大介入力,用以宣扬己见。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从文本层面揭示梁启超文学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叙事话语,走向世界文学领域的新特质。
    • 周乐乐; 李屹楠; 李瑞婷; 郭龙坤; 马苗苗
    • 摘要: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应两手抓,即要注重人才培养,也要重视美好生态校园的创建。植物景观承载着人们寄托的人文审美,通过园林艺术手法表达出高校自身特色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文化精神。该文梳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植物景观形式及植物品种等,提出校园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应在遵循园林设计审美原则基础上,合理布局空间,以全局观来看待植物整体配置,并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植物配置方法,为师生营造出一个更好的校园文化空间氛围。
    • 赵炜; 杨文艳; 吴潇
    • 摘要: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例,对民间力量主导下的自发建构、政府与本土企业合作的资源集聚,以及借助外力对文化空间符号化与商业化拓展构想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与实践结果进行剖析;从文化空间演化、文化空间符号化逻辑、文化生产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揭示了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的典型机制。对历史古镇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空间格局和场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范玉刚; 许诗怡
    • 摘要: 在场景理论的重新语境化中,如何形成高度认同和共识性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转换成中国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山东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大运河文化空间的开发需要把场景概念与地方发展关联起来,将其放在公共空间、文化活动与市民消费体验等元素共同组成的文化场景中来审视。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选取和城市文化记忆的重构,探求文化空间与场景营造的山东经验,以及多维度反思大运河文化带场景建构存在的现实困境,以阐释发掘山东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 郝宗帅
    • 摘要: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好沧州传统武术,是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举措。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空间的视角,重新认识沧州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从传承内容、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弘扬沧州传统武术文化,构建传承人保护机制,传承方式上精英传承与大众普及相结合,沧州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等群策群力、科学决策、身体力行,为沧州传统武术更好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 向宝云; 张俊雅
    • 摘要: 文化空间是传统村落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传统村落空间的稳定、协调与促进传统村落内部与外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历史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传统村落是保存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在保留集体记忆、促进民族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乡村文化振兴仍处于破题阶段,在现代化、商业化、资本化的时代浪潮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正面临着边缘化、同质化、变异化、碎片化以及乡村文化空间利用不合理、村民的表征性空间不足等多重问题。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审视传统村落文化目前面临的困境,文章从打破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壁垒、发展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切实扩大村民话语权等方面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 曹大明; 陈颖
    • 摘要: 传统民族村落的节日文化空间承载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构成要素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全面呈现湘西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的仪式过程,深入探究仪式场景中土、苗、汉三个民族在物质准备、语言互动、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深层涵义,文章认为加强传统村落节日文化空间的公共属性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林锦屏
    • 摘要: 从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去理解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环境,可以窥见现代化发展冲击下的畲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动力不足、传承场域凋敝、传承主体流失的文化空间萎缩困境。在变迁语境下进行畲族文化文化空间再造,以畲歌为标志性文化遗产统领文化空间再造,坚持整体性原则保持文化的生命力,通过乡土重建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网络与技术营造新的文化空间,是推动畲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 应紫
    • 摘要: 上海的城市文化治理政策下,融合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思南公馆历经十余年“保育”,修旧如故,在传承历史人文脉络中舒展新生。公馆的生命重新勾勒,公共空间扩大,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居改非经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行,在文学品牌、创意市集、文化旅游的实践下重焕活力。随着上海城市治理政策的变更,思南公馆未来发展应构建平衡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中间结构,实现单体保护向整体保护的战略转向,并结合“互联网 +”战略,拓宽服务内容,从而再现公馆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 叶晓莹; 杨姗姗
    • 摘要: 桂滇黔地区是我国"十四五"乡村振兴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区。文章选取桂滇黔国家级与省(区)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文化空间"视角,探讨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空间演化。结果显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类型多样,以织染工艺类、传统饮食加工技艺类为主;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柳州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处以及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经历了初期介入、探索起步、自主成长、稳定发展等四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丛—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在主体意识上,表现为由文化迷茫—文化自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转变。最后,基于空间分布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特征,提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融合共生、文化空间保护主体多元协同系统性保护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