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旅游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44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神州民俗、文化月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08年年会、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等;畲族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卓群、尹隽、张萍等。

畲族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4.4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844 占比:95.46%

总计:4027篇

畲族文化—发文趋势图

畲族文化

-研究学者

  • 刘卓群
  • 尹隽
  • 张萍
  • 石中坚
  • 刘冬
  • 刘志国
  • 吴廷文
  • 吴廷文1
  • 周景义
  • 唐茗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锦屏
    • 摘要: 从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去理解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环境,可以窥见现代化发展冲击下的畲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动力不足、传承场域凋敝、传承主体流失的文化空间萎缩困境。在变迁语境下进行畲族文化文化空间再造,以畲歌为标志性文化遗产统领文化空间再造,坚持整体性原则保持文化的生命力,通过乡土重建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网络与技术营造新的文化空间,是推动畲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 陈麒羽
    •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畲族独特的民歌、舞蹈、服饰、建筑等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宁德市民族中学是一所以畲族学生为主的民族学校,肩负着将闽东畲族子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学校秉持“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办学宗旨,充分应用畲族文化资源,通过环境创设、课程构建、活动开展“三位一体”,促进学生传承畲族文化、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赖桃香
    • 摘要: 走进宁化县治平畲乡文化展馆,7个不同主题单元的展示区内容让观展群众连连称赞。“治平畲族乡是‘千担纸’的红色畲乡。当年宁化支援中央苏区,有‘千担纸万担粮’的美誉,‘千担纸’指的就是治平的玉扣纸。”乡人大代表、治平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蓝其森在展馆里热情地向大家作介绍。治平畲族乡是三明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畲族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畲乡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人大代表的蓝其森心里装着两件事,那就是如何振兴畲乡文化和发展当地产业。
    • 骆王琴
    • 摘要: 畲族文化服饰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由于畲族地域条件的封闭性及畲族文化服饰创新力度不足,出现受众圈狭窄、工艺技术失衡及发展资金滞后等困境。以“活态传承”为理论基础,以畲族文化服饰为切入点,构建非遗联合传承平台、开发工艺研习保护机构等模式开拓畲族服饰受众圈,并结合畲族服饰市场,为畲族文化服饰的传承寻求资金助力,以期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模式的构建。
    • 陈妙洪
    • 摘要: 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岩村,是一所福安市直完全寄宿制小学。学校创办于1952年8月,原名为福安县仙岩民族小学,1985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福安县民族实验小学,也是福建省首个民族实验小学。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畲族文化内涵,凝练出“五彩飞扬童心向党”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五彩校园”,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 王经纬
    • 摘要: 媒介是艺术发展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艺术表达手法和审美方式的转变。舞剧《山哈魂》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畲族题材作品,其利用艺术结构的复合、叙述手法的转换、民族元素的融合以及现代舞台技术等多种手法,实现了将分散性的民族文化元素整合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创作目标,由此畲族民族本体话语也便成为艺术审美的对象。以艺术实践的方法达到对畲族文化的挖掘、再现和再创作,不仅是通过畲族民族文化的展现来建构畲民族文化认同,更是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满足更多接受者对多元艺术审美的需求。文章不仅探索畲族文化的跨媒介艺术转向的手法和影响,也试图提出对消费社会背景下,崇高性审美范畴的民族题材作品与艺术商品化结合的思考和探索。
    • 吴锡超; 曾庆河
    • 摘要: 滔滔汀江水,巍巍梅花山。福建龙岩,北回归线上的中国"绿都",有着三万年人文血脉,一万年文明曙光。武平猪仔笼洞晚期智人牙齿化石的考古发现表明,三万年前龙岩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漳平奇和洞文化,连接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的人类文明链条,更是被业界誉为"福建文明之光从这里射出"。龙岩是客家祖地、闽南支系文化形成地、畲族文化重地和共和国"红色摇篮"。客家文化、闽南支系文化、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融合发展,构成龙岩传统文化的四大基石,留下了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浓厚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李薇; 李益长
    • 摘要: "文化共生"理论主张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尊重和协同发展.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闽东畲族文化在与当地汉民族文化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互动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其中作为当前两岸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国家级非遗陈靖姑信俗文化已在闽东畲族文化中多维再现和广泛传播,体现了闽东畲族文化对陈靖姑信仰的主动采借、创新与共生融合,推动了陈靖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路一带"、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共建共治式治理的大背景下,闽东畲族文化与陈靖姑信俗等民间文化更要创新协同发展思维,拓展文化融合空间,并利用多元文化的聚合功能,以促进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现代性发展.
    • 林猤; 张晓芳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之光"有系列重要论述.传承畲族文化对于宁德师范学院统战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因市场经济发展、畲族没有文字等,传承畲族文化面临着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统战工作要重视畲族民族文化传承断裂的影响."统战+畲族文化"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民族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导,开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党员等.
    • 李薇; 李益长
    • 摘要: “文化共生”理论主张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尊重和协同发展。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闽东畲族文化在与当地汉民族文化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互动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其中作为当前两岸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国家级非遗陈靖姑信俗文化已在闽东畲族文化中多维再现和广泛传播,体现了闽东畲族文化对陈靖姑信仰的主动采借、创新与共生融合,推动了陈靖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路一带”、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共建共治式治理的大背景下,闽东畲族文化与陈靖姑信俗等民间文化更要创新协同发展思维,拓展文化融合空间,并利用多元文化的聚合功能,以促进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现代性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