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0年内共计673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09篇、会议论文328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405种,包括今日民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7种,包括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2013鲁豫皖赣新五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献由775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娜、穆艳、顾华详等。
少数民族地区
-研究学者
- 李娜
- 穆艳
- 顾华详
- 张璐
- 施红梅
- 曹东
- 王敏
- 穆智
- 赵丽珍
- 黄燕玲
- 黄禹康
- 孙咏
- 张天慧
- 李宁
- 李强
- 段辉涛
- 王玲
- 王超
- 王静
- 等
- 马艳
- 龙桃先
- 乌兰
- 乔世明
- 于明波
- 余明江
- 依布拉音·巴斯提
- 刘军
- 刘利
- 刘希
- 吴静
- 夏建新
- 庄天慧
- 张惠芳
- 张敏
- 张钰华
- 易中天
- 曲比尔石
- 本刊记者
- 朱旭芬
- 李俊
- 李广宏
- 杨晓燕
- 林菁
- 汪中华
- 王伟
- 王芳
- 白润生
- 罗丽玲
- 胡其图
-
-
祝峰;
杨明宏
- 《民族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而具有地域语言生活特色.本文以语言教育为领域语言生活研究的核心,以语言舆情为视角,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进行舆情监测,探寻舆情的特点与规律,并根据语言生活的层级分析,提出基于语言舆情研判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规划策略:宏观语言教育规划的指导与引领是地方语言教育规划的根本.地方应主动服务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并结合语言舆情语境,灵活推进国家语言教育规划;中观语言教育规划的特色显现是地方领域语言生活规划的重心.地方应注重语言教育自主规划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根据语言舆情地域性、民族性分析把握语言教育特色规划的重点,强化地方社会语言教育功能,加强语言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压实语言教育舆情客体责任,建构主体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和谐语言教育秩序;微观语言教育规划的特定指向是地方语言教育规划的个体关怀.地方应根据舆情主体的身份参数,开展以奥情主体个体单位指向和以直过民族村寨为社会语言终端组织单位指向的语言教育规划.在语言生活三个层级上做好语言舆情视域下的地方语言教育规划,不仅能增强语言规划的实效性,而且能提升语言政策的传播性.
-
-
祁占平;
王燕凤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女童,便成为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更弱势的群体,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隔代教育颇为重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留守女童隔代家庭教育还存在组多问题: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节假日影响学生成长;亲情缺失不利于女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家长的不当做法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家长观念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丰富和更新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
-
陈楚钦;
杨思芸;
李娟;
徐银凤;
吕红强
- 《中国药业》
| 2020年
-
摘要:
目的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随机抽取汶川县人民医院实施抗菌药物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2018年)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各100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AUD)、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满意度.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2.00%,AUD 36,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37.93%,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为61.90%,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为(3623.11±949.21)元,总满意度为94.00%,分别优于实施管理前的72.00%,68,76.92%,29.17%,(5546.12±1421.89)元,75.00%(P<0.05).结论 PDCA循环法用于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可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
王丹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等五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能力建设,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属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创新传承,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参与、明确责权、各负其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上的贫困,而且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重塑社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延续民族的文化智慧,使脱贫攻坚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发展转化,进而成为以各族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事业.
-
-
-
-
-
-
-
-
袁新国;
周文;
孙经纬;
程亚午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风景名胜区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践行美丽中国的重要空间载体,而遗产地型风景名胜区正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民族融合需因地制宜提出策略.本文以喀拉峻草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归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遗产地型风景名胜区保护面临的问题,包括遗产地和风景区相关法规不完全匹配、风景区保护和旅游服务的矛盾、如何保护世界遗产价值原真性和完整性、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居民与遗产地的融合等难点,探索了针对性解决这些要点的编制方法.
-
-
Li Ning;
李宁
- 《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我国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河池市农村为对象及框架,分析、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互联网+科普"模式,寻求突破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科普行为模式、科普表达形式、科普服务方式的途径,从而实现"精准科普",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实现的目的.
-
-
李恒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精准扶贫不但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所存在的贫困问题,并且能够将国家拨付的资金真正用于扶贫.科学而客观地识别贫困人群是扶贫的基础亦即精准扶贫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精准扶贫过程中各旗县政府的责任尤为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扶贫现况,尝试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的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职能.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两个部分阐述了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等内容.第三部分对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履行现状作了详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巴尔虎右旗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资金保证、政府职责的角度对新巴尔虎右旗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新巴尔虎右旗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内容.
-
-
唐洁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学校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显得尤为重要.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自2015年9月底开展风云校园气象站气象科普活动,按照任咏夏老师提出的“五个有”组建了“风云校园气象社团”,开展了一系列气象宣传活动,取得了提高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达到了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效果,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校园气象站科普活动研究做出了尝试.
-
-
Chen Hui;
陈辉
- 《第十七次建筑与文化国际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结构的改变不仅推进催生出了大量崭新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体系等,还改变了人们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引起了文化形态、要素、功能的变迁,从而引起构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要素中的人、时间、场所和事件的更新和蜕变.本文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出发,通过分析与解读内蒙古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系统中的构成要素的蜕变原因与过程,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根据.
-
-
聂鹏;
朗杰扎西
-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香格里拉市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对当地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发现:当地以多语景观为主,汉语、藏语、英语在标牌中的使用率位列前三,其他民族语言很少出现.不同区域、类型的标牌在语言选择和布局上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汉语属于当地优势语言,藏语、英语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具有相对优势.语言政策、旅游开发等因素加速了当地藏语语言景观的兴起,行业定位、预期受众、文化认同等因素则会影响藏语在景观中的实际地位.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具有一定特殊性,在设计、使用及商品化过程中应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服务于当地语言生态建设.
-
-
田翠华;
彭永超
- 《2017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博物馆已以从收藏和研究为主的单一政府机构逐渐向服务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转型,尤以青少年教育作用最为突出.本研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探讨博物馆对在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分析认为,长阳博物馆在民族地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社会认可度偏低,群众口碑较差,信息化程度不足等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博物馆在民族地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从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借鉴"互联网+"建设思维,参与体验式社会教学、建设特色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青少年教育能力.
-
-
方昌敢
- 《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节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节事旅游的兴起,节事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地方特色.在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成为了向"他者"展示地方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受到节事组织者的青睐.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对象,针对节事旅游中文化表演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展:(1)节事旅游中的表演,是地方化的文化表演,地方需要通过文化表演进行重塑.(2)节事旅游的地方,是表演化的地方,在旅游中向"他者"进行表演性的展示.(3)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和地方两者在"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进行积极的互动,两者之间是相互的关系.
-
-
方昌敢
- 《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节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节事旅游的兴起,节事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地方特色.在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成为了向"他者"展示地方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受到节事组织者的青睐.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对象,针对节事旅游中文化表演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展:(1)节事旅游中的表演,是地方化的文化表演,地方需要通过文化表演进行重塑.(2)节事旅游的地方,是表演化的地方,在旅游中向"他者"进行表演性的展示.(3)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和地方两者在"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进行积极的互动,两者之间是相互的关系.
-
-
方昌敢
- 《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节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节事旅游的兴起,节事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地方特色.在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成为了向"他者"展示地方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受到节事组织者的青睐.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研究对象,针对节事旅游中文化表演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展:(1)节事旅游中的表演,是地方化的文化表演,地方需要通过文化表演进行重塑.(2)节事旅游的地方,是表演化的地方,在旅游中向"他者"进行表演性的展示.(3)节事旅游场域下,文化表演和地方两者在"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进行积极的互动,两者之间是相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