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52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95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理论与当代、今日民族、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旅游法》实施与完善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等;民族村寨的相关文献由80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志永、吴正光、曹务坤等。

民族村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49.28%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2.89%

专利文献>

论文:595 占比:47.83%

总计:1244篇

民族村寨—发文趋势图

民族村寨

-研究学者

  • 陈志永
  • 吴正光
  • 曹务坤
  • 李军
  • 殷红梅
  • 罗永常
  • 李乐京
  • 辛纪元
  • 钟洁
  • 马东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轩; 梅秀娟
    • 摘要: 文章通过对民族村寨的实地调研,明确了目前民族村寨的防火现状,重点考察了村寨布局与实际生活习惯对火灾报警预警的要求,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火灾报警预警系统设计,以期可以尽早地探测早期火灾并进行快速的预警,从而提高民族村寨火灾探测预警水平。
    • 李佳佳; 耿虹; 陈都; 乔晶
    • 摘要: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曾韬
    • 摘要: 挖掘民族村寨的特色旅游价值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但很多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时缺乏对资源价值深层次理解。已有研究结果也多呈现静态化,难以为民族村寨振兴提供动态的参考路径。本研究引入手段—目标链理论,采用软式阶梯访谈和硬式阶梯问卷调研,多阶段调研千年瑶寨旅游价值提升路径发现,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呈现具体属性—抽象属性—功能结果—心理结果—工具价值—最终价值6层次递进结构,提升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的核心路径是: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民族佳肴—美食享受—享乐体验—丰富生活—人生感悟;自然风光—绿色生态—家乡情感—民族认同—乐观幸福感。
    • 潘芮
    • 摘要: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是推进民族村寨振兴的内驱动力。文章阐述了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的驱动逻辑,探讨了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振兴的耦合性,分析了在村寨振兴中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表征。并针对在民族村寨振兴实践中,存在主体参与不足、文化特色不鲜明、旅游村寨承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主体参与、维护文化原真性、创新科技文化形式等优化路径。以期文化旅游更好地助力于民族村寨的振兴发展。
    • 杨雪铮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统民族村寨是我国乡土文化的立命之本,民族村寨居住环境改良设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民族村寨居住环境的现状,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居住环境改良设计的意义,最后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湘西地区牧笛溪村居住环境改良设计的途径。以期改善民族村寨的居住环境。
    • 乔杰; 邓欢; 向兴源(图)
    • 摘要: 在我国多民族地区,存留着很多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聚、聚居比例较高的自然村寨。这些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的村寨,虽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承载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集中体现着多民族的文化基因,有着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
    • 徐宏
    • 摘要: 民族村寨文化内涵丰富,具备满足游客研学需求的独特价值,其研学旅游开发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研究发现,研学旅游概念认识不清、研学旅游开发主体混乱、研学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研学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不足是制约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理性认识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内涵,多方合作构建研学旅游开发主体力量,市场导向引领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因地制宜打造民族村寨研学旅游主题,内外兼修优化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等建议。
    • 陈光玉
    • 摘要: 村规民约是构建法治乡村的重要形式,也是进一步实现法治乡村与基层自治完整衔接的重要抓手,在边疆民族村寨,村规民约在达成有效共识和国家认同、三治融合中的道德重构、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实现有效治理方面起到显著作用;以微观视角,通过对边境民族村寨村规民约的实证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行性路径。
    • 姜太芹; 刘东
    • 摘要: 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助力云南文旅转型升级、推动云南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世界独一无二旅游胜地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云南当下及未来旅游发展的重大建设工程。民族村寨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资源,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是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重点打造主体。文章选取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为典型个案,在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民族村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解读司莫拉佤族村的文化景观内涵及旅游开发现状,并提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背景下司莫拉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
    • 刘冰冰; 王志标
    • 摘要: 借助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基层政府、企业及寨民三方主体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影响三方合作的因素,并通过牟托羌寨、桃坪羌寨、甲居藏寨三个典型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提高基层政府不监管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违约惩罚及提高寨民的净收益是促进三方合作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的监管缺位必定引发企业的违约;企业遵守合约的积极性与惩罚力度成正相关;寨民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净收益和企业对其利益侵占的影响,与政府补贴无关。为此要提高村寨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创新对入驻企业的制约机制以及增加寨民利益的获得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