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6661篇,主要集中在汉语、教育、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4篇、会议论文149篇、专利文献58篇;相关期刊1501种,包括才智、考试与招生、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3第四届消防教育与科技发展论坛、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大学语文的相关文献由5115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何二元、王春凤等。
大学语文
-研究学者
- 佚名
- 何二元
- 王春凤
- 荆丽敏
- 伍晓莉
- 徐景宏
- 游梅芬
- 刘艳
- 廖小春
- 张筠
- 袁媛
- 刘文菊
- 刘畅
- 周彩红
- 庞玉琨
- 张莉
- 张雪梅
- 张颖
- 徐凤云
- 李凯敏
- 李静
- 杨晓慧
- 王国俊
- 王莹
- 赵长慧
- 郑吉雅
- 韩建立
- 魏存礼
- 周玲
- 唐骋帆
- 夏彪
- 姜云霞
- 孙疏影
- 张丽杰
- 徐礼节
- 朱淑娟
- 李娟
- 李恒
- 李泉
- 杨敏
- 杨柳
- 杨永芳
- 林敏
- 梁冬华
- 熊佳红
- 王东
- 王海燕
- 王芳
- 白葵阳
- 董莉
-
-
辛未
- 《文学少年》
| 2021年
-
摘要:
语文与文化是共生关系,一方面语文从文化中衍生出来,另一方面,语文推动文化的展开。因而两者在同一时代下必 须实现融合,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在大学里面,语文是必修科目,大学语文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来展开教学。
-
-
金飞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输出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选择合适的主题.高职大学生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创新.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已经不能够按照之前的教学理论进行,需要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地改革,让学生的写作能够高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就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
-
靳梓瑜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大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一致,本文就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进行初步思考与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基因式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
-
蔡立珊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本课题针对目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碎片化的文本阅读学习,学生读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文学作品,这种阅读没有情感的体验,教学反思环节的缺失,导致美感阅读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彰显.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阅读现状,试图通过审美体验式的文本阅读增加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密度,并且从中寻找到更加富有操作性的层面来达到审美阅读.
-
-
张立军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口语沟通、书面表达等语文能力的不足,对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以语用为基本特征,设计构建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能力树模型,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转型,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
-
赵兵战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人文素养的缺陷比较突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又远远不够,造成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文章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特质的概括,重点解析如何通过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实扭转学生的社会化、异质化现状.
-
-
熊艳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对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创新进行了研究,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展开.
-
-
杨敏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将育人回归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融汇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承载了华夏千百年来的文明与美德.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大学语文教学,不但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文以载道"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思政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
-
-
陈洪;
李新
- 《中国大学教学》
| 2020年
-
摘要:
目前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以母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精解文字、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审美认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镇."大学语文"课应选择典型的理论范畴与典型的文学作品,将概念阐释与作品鉴赏、审美认知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打通古今,激活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感性修养和审美能力.
-
-
冯永波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本文针对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教材《樊迟仲弓问仁》篇,着重分析"仁"的基本要义和核心内涵.孔子在《论语》中对"仁"字有多种解释和运用,且每一次表述都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看法.
-
-
郭昕
- 《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在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有人认为在这个时代,文学文本迟早会被日趋壮大的图像队伍所取代,也有人认为图像是对文学文本的亵渎,主张将二者截然分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文学与图像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实现大学语文课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又应该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吸取来自不同媒介的养料,就具有了进行研究的必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