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7篇、专利文献594篇;相关期刊1345种,包括老年人、文史知识、收藏等; 郑板桥的相关文献由24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树俊、闻世震、卞孝萱等。

郑板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7 占比:83.37%

专利文献>

论文:594 占比:16.63%

总计:3571篇

郑板桥—发文趋势图

郑板桥

-研究学者

  • 张树俊
  • 闻世震
  • 卞孝萱
  • 佚名
  • 汪曾祺
  • 周积寅
  • 孙海若
  • 张国学
  • 朱天曙
  • 王化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莫金龙
    • 摘要: 金农学贯古今,精通书画、诗文、治印,尤喜收藏金石拓本,深厚的学识与才情使他成为“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虽终身布衣,但通检冬心诗文集,不难发现其交游圈甚广,尤其与后来称为“扬州八怪”的汪士慎、高翔、郑燮等人往来密切。他们皆有颇高的诗文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在彼此的交游中相知相惜,互相影响。
    • 朱志云
    • 摘要: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的地方高校应利用大学语文课堂的教育平台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自信。泰州是苏中地区独居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地方高校在大学语文课堂应积极打造梅兰芳艺术、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和郑板桥三绝这四张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名片,助推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 李金坤
    •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上下求索、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屈原《离骚》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礼记·大学》引《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郑板桥题韩镐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等等,其中蕴涵的勇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中始终是一脉相承、光耀千秋的。
    • 叶彬松(图/文)
    • 摘要: 风筝,杭州人称“鸢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大多于春风和煦的二三月间放飞。南宋时,杭州风筝工艺就相当发达,放风筝成为老杭州盛行一时的娱乐形式。历代赞咏风筝诗句颇多,北宋寇准写下“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郑板桥曾作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句句诗言将风筝放飞蓝天、寄托理想情怀的美好情感展露无遗。
    • 秦婷
    • 摘要: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享“诗、书、画三绝”之美名。郑板桥处于碑帖交融转换的大变革时期,他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六分半书”,融合篆、隶、楷、行、草诸体,将兰竹笔意融入书法线条,将书画融合,成为碑学的先行者。
    • 周振国
    • 摘要: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对其弟子的寄言,意思是说,遇到大事不要慌张,要沉得住气,要有定力,定静才能生慧。苏洵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李鸿章的“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 王寒
    • 摘要: 黄永玉曾经画过八哥,题字:“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我也想对鲥鱼说一句,鱼是好鱼,就是刺多。鲥鱼风姿绰约,色白如银,鳞片闪亮,苏东坡、郑板桥等皆称道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清人谢墉甚至把鲥鱼比做美人西施,谢墉说江上打上来的鲥鱼,有倾城倾国的貌。黄梅雨季鲥鱼肥美,可叹出梅后盛夏就到了,再也难吃到这样的美味,言语间是掩不住的惆怅和遗憾。
    • 史亚丽
    • 摘要: 中国画是融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美术之林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气韵、写意、意境体现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郑板桥擅长画竹、刻石、挥毫,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的一生体现出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中国画的精神内涵。通过其作品,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画的精神,感悟到中国画的内涵。
    • 徐永华
    • 摘要: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山东省潍县当县令的时候,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前贴着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二话没说,扭头便走。他让衙役拿来几件衣服、一块肉,还有一袋粮食回到这里。他敲开那家人的门,只见他们一家老小衣衫褴褛,桌上没有饭菜。郑板桥对他们说:“过年了,这点东西你们留下用吧!”这家人对郑板桥千恩万谢。
    • 孙习智
    • 摘要: 清初篆隶复兴,推动文人书法从帖派审美转向碑派审美。“碑体行书”一词,是今人为“以碑入行”的技法尝试而形成的独特行书风貌做出的新命名。黄惇先生说:“石涛、郑板桥将隶书笔意与行草法度进行融合,从汉碑中溢出的行书,称为‘碑行’。”;作为近现代碑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祝嘉,在批判继承清代何绍基、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张裕钊等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碑体行书”特色书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