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祝嘉

祝嘉

祝嘉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专利文献179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郭沫若学刊、书画世界等; 祝嘉的相关文献由53位作者贡献,包括祝嘉、周联一、王虹鹃等。

祝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30.35%

专利文献>

论文:179 占比:69.65%

总计:257篇

祝嘉—发文趋势图

祝嘉

-研究学者

  • 祝嘉
  • 周联一
  • 王虹鹃
  • 王鉴伟
  • 崔树强
  • 王渊清
  • 程质清
  • 于廉虹
  • 何绍庚
  • 俞建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志超
    • 摘要: 古代书法史著作的撰写体例受传统史书的影响,一般是以人物为中心,或为其作小传,或以辑录的形式,将他人评价罗列于书家之后。不过不管何种形式,基本都是史料的汇集,缺乏对书学发展之因果关系、规律、趋势的梳理。清代随着学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讨论书学源流的专门著作.
    • 孙习智
    • 摘要: 清初篆隶复兴,推动文人书法从帖派审美转向碑派审美。“碑体行书”一词,是今人为“以碑入行”的技法尝试而形成的独特行书风貌做出的新命名。黄惇先生说:“石涛、郑板桥将隶书笔意与行草法度进行融合,从汉碑中溢出的行书,称为‘碑行’。”;作为近现代碑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祝嘉,在批判继承清代何绍基、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张裕钊等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碑体行书”特色书风。
    • 程质清
    • 摘要: 一祝嘉(1899—1995),字燕秋,亦署乙秋,海南文昌人。自青少年即热爱书法,毕生为宣扬祖国文化瑰宝——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祝先生到苏州,是1948年随社会教育学院而迁来的。后来社会教育学院解散,他被安排在市二中执教。我与祝老相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我日处潭庐之中,埋首于旧书残帖,见一老者常来光顾,遇有旧碑拓或影印佳本,每爱不释手。
    • 黎向群
    • 摘要: 胡兆麟是近代岭南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书法篆刻家,诗词造诣早为诗词界所公认,然其书学却不为书学界熟知。正如其弟子祝嘉对他的评价:“先生在岭南知道的人很多,外省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这等情况,是不足怪的,字的好坏,原来就不是跟名的大小成正比例的。”2016年,我发现胡兆麟谈其学书的散页,旋即在《信息时报》艺术周刊“向群品书·广东书人品鉴录”专栏上做了推介。
    • 张桂徵
    • 摘要: 1973年,同学邓阜炳引我见祝嘉先生,我们穿街绕巷,来到民生里19号祝嘉先生的家。那蹬木板楼梯的脚步声犹在耳边,不觉已是半个世纪的情缘。1985年5月我因解决两地分居,被借调到北京昆仑饭店。行前,与祝先生道别,邀请祝先生来北京,先生欣然同意。
    • 周联一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的苏州书法界,恩师祝嘉(1899—1995)的大名无人不知。众人眼中的祝嘉老师著作等身,上课时声音洪亮,讲一口难以听懂的海南官话,对书法界的弊端敢于批评不留情面,学生求学、求书法作品从不会遭拒且分文不收,品格高尚。除了这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祝老师那双清澈坦荡的眼睛,这是人格修养由内而外到了一定境界才有的眼神,唯有其爱写的“无欲则刚”四字。
    • 黄承利
    • 摘要: 祝嘉先生的书学理论构筑了一个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涵括了碑学理论、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技法、书法阐释、书法鉴赏、书法比较、书法教育、金石学、文字学、题跋学、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而这诸多的领域,又以碑学为主线,继承和发扬了清季以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书法碑学理论,在近现代书法理论研究领域,成果最丰,贡献最大。
    • 祝嘉
    • 摘要: 祝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先生在书法创作和理论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其在包世臣、康有为碑学体系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探索、梳理和修正,形成了自己的书学理论体系。先生完成于1941年的《书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书法史。先生1943年撰写的《怎样复兴我们的书学》和1944年撰写的《书法之高等教育问题》二文中,首次提出书法高等教育的问题,开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讨论的先声。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与书法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刊特邀叶莱先生筹措“时代名师——祝嘉”专题,以展示祝嘉先生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以飨读者。
    • 张之
    • 摘要: 恩师仙逝,倏忽八载,往昔神情,历历在目,追忆往事,以志哀思。余诗文书艺得稍进,仰赖先生慈诲。曩有习作呈教,辱蒙先生悉心指点迷津,尝语予云:“多学汉魏之书,自得汉魏之神,笔势雄厚,不求自得。学书取法乎上……笔势要紧‘用全力’,运笔要逆‘涩’,左手用力,使全身力到,亦即全神到。”垂诲精详,永矢弗谖。先生常告诫其弟子:“勿师我师之迹。”
    • 薛龙春
    • 摘要: “龟甲出土吾堕地”,这是祝嘉先生的一方常用印。我认识祝嘉先生在1990年,那时我在苏州读大学。我的写作老师刚刚写了篇关于祝老的报告文学发表在《雨花杂志》上,于是我请他写了张纸条,打算前去拜访。这个时候,我读的有关书法的书籍尚少,但祝老的《书学史》和《书学论集》却是枕边常备的。有了这点底,便鼓起勇气敲开了南门二村祝老的寓所。我当时20岁还不到,祝老却已90开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