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文献165027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前线、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书法等;
取法乎上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孙建东、杨吉平等。
取法乎上—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5027篇
占比:99.89%
总计:165209篇
取法乎上
-研究学者
- 刘红
- 孙建东
- 杨吉平
- 赵志伟
- 陶继新
- 一瓢
- 丁启阵
- 东方鹤
- 书扬
- 于景頫
- 何鹤
- 余晓庆
- 侯培良123
- 傅士军
- 傅如明
- 傅德锋
- 傅永强
- 兆晖
- 冷鑫
- 凡兵
- 刘兴雨
- 刘凤彪
- 刘晶1
- 刘蒙
- 卓成华
- 卢亚东
- 卢坤峰
- 卢禹舜
- 古铁
- 史宝钧
- 吉平
- 吴维羲
- 吴雪
- 吴颖
- 周壮志
- 周宗毅
- 周志强
- 和俊堂
- 喻莉娟
- 嘉禾
- 士俊
- 夏晓虹
- 姜勇
- 孙惠
- 孙正龙
- 孙海云
- 孙胜韬
- 孙贵颂
- 孟波
- 孟祥海
-
-
张之
-
-
摘要:
恩师仙逝,倏忽八载,往昔神情,历历在目,追忆往事,以志哀思。余诗文书艺得稍进,仰赖先生慈诲。曩有习作呈教,辱蒙先生悉心指点迷津,尝语予云:“多学汉魏之书,自得汉魏之神,笔势雄厚,不求自得。学书取法乎上……笔势要紧‘用全力’,运笔要逆‘涩’,左手用力,使全身力到,亦即全神到。”垂诲精详,永矢弗谖。先生常告诫其弟子:“勿师我师之迹。”
-
-
于景頫
-
-
摘要:
大凡著名学者都善学,王老在学书问题上,也是这样。他取法乎上,转益多师。楷书从流沙坠简入手,继而学钟王小楷和晋魏写经。流沙坠简高古淳朴,是楷书之源;钟王小楷写经天真古朴,为楷书之母。王老从此三者入手,等于抓住了楷书之脉。故王老小楷书淳雅天真,古趣盎然。王老的行书是从“二王”入手的。
-
-
舒鸣
-
-
摘要:
在当今的展厅时代,“二王”逐渐成为了取法的主流,从理论上看“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取法“二王”即“取法乎上”存在逻辑上的自恰,但实际上抱守“二王”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千人一面”,所以取法“二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从正面看,取法“二王”是正途,可以有效避免“野狐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法传统;从反面看取法“二王”难度极大且并不能带来个人面貌。取法“二王”是“取法乎上”,但“取法乎上”未必就要取法“二王”,选择适合的法帖更重要,更有助于成就独特的面貌和个性,与其“取法乎上”,不如“取法乎当”。
-
-
卓成华
-
-
摘要:
熊式一80岁时,写回忆录说:"我11岁起,就有了一点附庸风雅的小毛病,填词、赋诗、写文章,尤其是喜欢刻图章。我一世遇事都想取法乎上,所以交往的朋友之中,年龄相上下的极少;我专心去高攀当时当地的名士。专门喜欢和老前辈来往,获益最多。"在家乡南昌,他求教书法金石最好的周谦。
-
-
蒋渝
-
-
摘要:
《乐山文艺》初生于2018年春暖花开时节,属全省文艺期刊中的小兄弟。它甫一诞生,就以鲜明的文化风格和艺术气质自立于全省文艺期刊之林。它恪守"扎根人民、立足本土、传承创新、异彩纷呈"的理念,气韵博大,细节精微,力求取法乎上,发扬工匠精神,在办刊内容和装帧设计上都精益求精,力求每一期奉献给读者的都是一席艺术盛宴和美的享受。
-
-
李正火(图/文)
-
-
摘要:
天地有大美,艺术好生活。很久不看电影的我,却突然热切地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积极宣传组织身边同事、家长朋友及他们的孩子走进电影院,一起观看《罗长姐》和《无臂七子》。(图1)晚学一直倡导“与大师握手”取法乎上,践行“无墙课堂”生活美育,追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生命诗意,在自然的生活里彰显清雅平和的“如茶生活”。
-
-
陈曦;
谈幼珍(指导)
-
-
摘要:
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涵养。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它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诚哉斯言。植物,在阳光普照下,通过光合作用积淀物质;人,在心静如水时,通过阅读进行身心的光合作用沉淀灵魂。
-
-
谢平(图);
王一山
-
-
摘要:
初次结识谢平老师是在重庆夏坝的一个“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当时是去参加“自然生长艺术计划”举办的夏坝小岛艺术节,而他则是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夏坝采风。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专业的摄影师,一位负责任的老师,还是一位好父亲。
-
-
李洪智
-
-
摘要:
书法学习特别讲求"取法乎上","上"的具体所指通常为最好的范本.然而,从书法教学的实践来看,无论哪种字体,最初选择的范本都须仔细斟酌,因为这既关涉到学习的效果,也影响到以后的进一步提高.取法乎上须兼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范本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基于此,符合"平正"标准的书法经典才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
-
-
张中行
-
-
摘要:
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话:"眼高手低。"这有时候是说自己,多半表示谦虚;有时候是评论别人,意思是道理讲得高超微妙,到自己动手,无论是写作还是书画,却并不像讲的那样高明。这里且不管是谦虚还是评论,就作文说,这句话的两点含意很值得深思。这两点是:(1)手力常常跟不上眼力,我们常说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