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桐城派

桐城派

桐城派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048篇;相关期刊498种,包括江淮论坛、学术界、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等;桐城派的相关文献由76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光光、叶当前、汪孔丰等。

桐城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9 占比:33.2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2048 占比:66.17%

总计:3095篇

桐城派—发文趋势图

桐城派

-研究学者

  • 曾光光
  • 叶当前
  • 汪孔丰
  • 任雪山
  • 江小角
  • 吴微
  • 郭青林
  • 周中明
  • 张静
  • 王达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松荣
    • 摘要: 吴汝纶是桐城派在北方传播的关键性人物,他继承了桐城先辈重视书院教育的传统,借助书院这个平台,极大推动了桐城派在直隶及北方周边地区的传播。在吴汝纶担任深州、冀州知州期间,他更是利用地方父母官的身份,大力推动当地书院的修复与建设,企图借助书院这一平台,改变当地士子的士风、学风、文风,同时宣扬桐城派因时而变、经世致用的主张。
    • 潘建伟
    • 摘要: 黄侃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虽然经常为人所提及,但其中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未因此得到揭示。1917年以前,黄侃原本在与姚永朴等桐城派人物争骈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渐渐消除了他与桐城派的矛盾而使他将关注点转移至新旧之辨。黄侃的名著《文心雕龙札记》的出版远不止是与桐城派争论的产物,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其实针对的是新旧文学问题。此书与他的日记、书信等一起,以一种“潜对话”的方式,对被视为新文学理论奠基石的《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出的诸如摹古与进化、用典与才华、雅言与俗语等几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阻遏黄侃,而且从反面让他跳出了与桐城派争骈散的狭小圈子,使他突破了新旧二元对立的狭隘格局,朝向了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深远思考。
    • 张知强
    • 摘要: 道光年间,邓廷桢出任安徽巡抚,管同、梅曾亮、方东树等人先后入其幕府。从时间、地点、人员等角度看,邓廷桢幕府处于从姚鼐去世到梅曾亮在京师传播桐城派之间,立足于安徽大本营,对流派成员提供了很多帮助,为桐城派向全国的扩散积蓄了力量。入幕的桐城派成员互相切磋文艺,交流文论主张、学术观点。幕府成员的复杂性,也反映出桐城派与阳湖派、汉学以及当时的“实学”思潮之间产生互动。
    • 陈志扬
    • 摘要: 刘开的骈散观念比较通达,他力主沟通骈散,思考并试图解决骈散两派的救亡问题。先宋学而后汉学的学术旨趣,是刘开骈散观的隐形支柱,他的骈散相成观生于此。在刘开的思想世界里,骈文与散文是不可能真正地相提并论的。准确来说,刘开站队于桐城派,却又倾其半身向骈文观望,他的骈散交融论是桐城派内部有意识的自我改良。刘开生于桐城,又亲炙姚鼐之门,门派情感太强,从总体上来讲,刘开无法也没有背弃门派师论的大旨。与阳湖诸子相比,刘开不能作为骈散交融论的代表人物。
    • 刘文龙
    • 摘要: 桐城派效法韩愈的读书旨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读书法。这也规定了桐城派的书籍选择范围,甚至推衍成独具桐城风味的书单。其书单的增删,能反映桐城派在不同时期的新气象及其酝酿的缘由。桐城派的说经实践又是其读书法的具体运用,“文本于经”“文能通经”“说经之文是古文”是其三个重要内涵。而对桐城派“空疏”的批评因此得以展开,这一批评直接影响到对桐城派学术品格的判断。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桐城派的经典化与知识系谱建构一直处于“进行时”的结论。
    • 刘文龙
    • 摘要: 桐城派正有感于明末清初古文式微的焦灼形势而顺应而生。在时文强势话语中,桐城古文艰难地从时文氛围中进行突围。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为之付出巨大艰辛努力,并进行一系列建设性革新,力倡文道合一的理念,助推“千古高文归一县”格局的形成。方、刘、姚三人顺势成为桐城古文的典范。三人称名问题还作为专门话题,受到学界的关注,甚至激发时人对桐城派是否成派的讨论。这也折射出桐城派在道光中后期流播的广度以及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学术影响。
    • 任雪山
    • 摘要: 《方苞集》出版以来,学界不断有集外诗文发现。今在前人增补之外,发现六篇佚文。通过文献考辨,确定为方苞所撰,并可与方苞生平资料相互补充印证。其内容涉及曾巩、方以智、姜橚、宋廷魁、尹会一等人,对于研究方苞的人生游历、理论观点和思想主张都有参考价值。
    • 叶当前
    • 摘要: 桐城派文学思想有较强的学派特点,汉宋之争、骈散之争、与《文选》学派的论争等,都留存有鲜明的交锋文字,文献依据充分。桐城派古文思想、诗学思想,亦可在其师徒相传的家法及相应的诗话、文话、选本评点中找到直接证据。据此路径阐释桐城派文学思想的成果可谓繁富。然而,罗宗强、左东岭等治文学思想史专家认为,古代士人的文学思想除文学批评著述外,还大量"反映在创作里"。因此,从桐城派的文章里发掘古文家的文学思想与心态,同样值得重视。
    • 葛勇; 谢晓青; 何骏
    • 摘要: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围绕家庭和家族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文化。作为其中代表,桐城派的家风家训文化更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尤以张英、曾国藩、方宗诚最为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挖掘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做好时代转化、形成多方合力,优化媒体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 戚学民; 唐铭鸿
    • 摘要: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彪炳史册。《续文苑底稿》彰显了桐城派的古文正统地位,是桐城派史的重要文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