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沈德潜

沈德潜

沈德潜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等;沈德潜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文、梁琳、王炜等。

沈德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3 占比:99.5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8%

总计:415篇

沈德潜—发文趋势图

沈德潜

-研究学者

  • 李国文
  • 梁琳
  • 王炜
  • 王英志
  • 王玉媛
  • 潘务正
  • 王顺贵
  • 翟惠
  • 范建明
  • 蒋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印宝
    • 摘要: 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潘务正、李言先生编校的《沈德潜诗文集》,这是今人对沈德潜文献整理最为完备的成果。但沈德潜作为清代康乾时期文学大家,其一生交游广泛,著述颇丰,故不免存有一些零星的集外散佚之作。现搜集到沈德潜集外佚文十篇,其中不乏记载有沈德潜诸多生平交游情形以及论诗、论书、论宗谱的观点。不仅可补《沈德潜诗文集》之阙,亦可对研究沈德潜的生平经历及文艺思想作补充。现予以辑补并略作考证,以供学界参考。
    • 刘芳亮
    • 摘要: 在中国唐诗选本大量输入的影响下,江户时代的日本也编选了众多唐诗选本。在这些选本中有一类是依傍中国选本而编成的,筱崎小竹所编《唐诗遗》即为其中一例。本文聚焦于《唐诗遗》,探讨该选本取《唐诗别裁集》作为底本的缘由、与底本在选目上的异同以及其中体现的诗学观念、审美取向等,认为《唐诗遗》基本沿袭了《唐诗别裁集》的选目结构,但也做了不少调整和改变,而且其《题言》中的说明有不合事实之处,未可全信。
    • 潘务正
    • 摘要: 沈德潜诗中有十余首针对具体时政事件而发的讽喻诗,涉及其时敏感的话题,诸如朱三太子案、科场案、立太子事及满汉之别等。诗人以感事的方式,抒写其立场与态度,矛头往往指向最高统治者。同时,为达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艺术效果,诗人继承《诗经》及杜诗的讽喻传统,将情感通过比兴的方式表达出来。沈氏前中期深怀遗民意识,故对朝政多有批评;然自乾隆八年庶常馆散馆正式进入仕途后,由于被乾隆树立为诗坛典型,故诗风一变,歌功颂德之作增多,时政讽喻诗为应制诗替代。这一转变,也体现出乾隆文治举措的成效。
    • 周晓丽
    • 摘要: 李梦阳、沈德潜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诗论家,二人均以唐代诗歌为宗,推崇“格调”。本文首先分析二人诗学主张的历史语境,窥其诗学观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阐述二人诗论中“格调”的内涵及实质,指出“格调”的差异所在;最后试图从诗之根本、诗格与人格之关系、新变方式这三个方面辨析二人的格调诗学观。
    • 祝福
    • 摘要: 清代康乾时期诗人、格调说领袖沈德潜在其诗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灾害诗,这类诗歌涉及灾害类型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这批诗歌详实地记录了灾害情况,关注下层受灾民众的生存境遇,暴露出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盛世之下的“变调”色彩。梳理其诗学思想和文化背景,可以看出灾害诗创作的背后是沈德潜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复归,是兼熔“正声”与“变调”的文学尝试。但他抒发真情的灾害诗歌主要集中于青壮年时期,晚达之后便流于应制,诗歌与诗人的命运呈现出一种相反而相成的关系。
    • 王玉媛
    • 摘要: 潘务正、李言点校的《沈德潜诗文集》是迄今收录沈德潜诗文最完备的版本,惠泽学林。由于沈德潜著述宏富,得享高寿,又乐于提携后辈,为人题赠的序文难免有未收入全集者。今从清人别集、选本中辑得沈德潜集外序文共七篇,有助于深入了解沈德潜的诗学观及诗坛影响力,丰富其生平、交游情况,亦可加深对其性情操守的认识。
    • 祝福
    • 摘要: 沈德潜作为乾隆时期的文坛“盟主”,其诗学创作及思想深受学界关注,而学界对其古文创作与古文观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沈德潜的古文中,二百余篇序跋占据了重要地位,数量多、质量高,呈现理、事、情三者兼备的创作风貌。其在宗旨论、源流论、创作论等古文理论方面,亦有丰富论述,反映出颇具特色的古文思想。
    • 赵杏根
    • 摘要: 清代关于常州青山庄及其主人的诗文很多,且不少出于名家之手,但本事未详。此庄为明末宰相周延儒的岳父吴襄创建,入清后,屡次易主。乾隆十一年(1746)十一月,主人张适被当局以“居乡不法”的罪名逮捕,后被处以死刑,包括此庄在内的家产被籍没。除了张家的高调和财富引人嫉恨、觊觎外,张适的亲家李卫得罪人太多,也应该是个原因。青山庄在晚清就变成了坟场和农田。
    • 沈周霄
    • 摘要: 高适的《燕歌行》被称为唐代边塞诗"第一大篇".从诗序来看,这首诗和张守珪之事应有联系,但诗中所写并不局限于一战一役,而是融合了诗人在蓟门的所见所闻,以更高艺术概括写就."诗人在丰富、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基础上,对当时'征戍之事'作了深入思考和高度典型化的艺术概括."[1]沈德潜谓:"龟龙百变,若李、杜风雨分飞."这篇极具盛唐风格的长诗,层深多转,端翔沉雄,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普遍的思想意义.
    • 董新明
    • 摘要: 古人作文一向讲究炼字,一个字便可以让人物鲜活,使境界全出.炼字追求的原则,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有一语中的评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炼字艺术的典范.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可见《红楼梦》炼字艺术之"一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