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传

自传

自传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7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9篇、专利文献253篇;相关期刊777种,包括法国研究、体育世界、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等; 自传的相关文献由1645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学仁、杨斌堂、王代华等。

自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9 占比:85.14%

专利文献>

论文:253 占比:14.86%

总计:1702篇

自传—发文趋势图

自传

-研究学者

  • 董学仁
  • 杨斌堂
  • 王代华
  • 王崇刚(编译)1
  • 王新华
  • 于洁
  • 何玉蔚
  • 刘江
  • 吴智深
  • 姚日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谢文
    • 摘要: 文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其中自传性作品更由于涵纳着作者极真实极诚挚的情感体会,故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自传性小说《巨流河》即是如此。作者齐邦媛在亲情、爱情和家国情的三重变奏中,以温和、平淡而真挚的叙述,将自己跌宕的一生娓娓道来,时代的大幕与风云也依次深沉而哀伤地翻卷。
    • 刘奇
    • 摘要: 《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1]于2021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2019年出版的英文原著书名为《面具》(Unmasked),借鉴作曲家韦伯自己的代表作《剧院魅影》中的标志性元素,一语双关地将自己人生的回忆录隐喻为摘下面具后内心隐秘的自我展露。500多页的厚度,以亲历者与见证人的身份展开叙事,以精致的英式幽默,甚至有些“凡尔赛”般的叙事风格将其七十余载的人生经历进行“自我”建构。而中文书名“天才与狂喜”的进一步解读似乎更具吸睛和故事性,无疑为日后的热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付喆
    • 摘要: 贾汉吉尔(1569—1627)是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任皇帝。至其统治时代,莫卧儿帝国已经统治印度次大陆接近一个世纪。贾汉吉尔继承了波斯史学书写传记的传统,留下了《贾汉吉尔回忆录》这本重要的文献。通过分析《贾汉吉尔回忆录》英译本的译本源流,比较了英译本的优劣特点,展现了《贾汉吉尔回忆录》的丰富史料价值,尤其体现了其真实性、稀缺性与不可或缺性。《贾汉吉尔回忆录》中的许多史料还未得到广泛重视,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后世学者更加清晰地研究贾汉吉尔及其治下的时代,也可以破除对贾汉吉尔的诸多刻板印象。
    • 周一清
    • 摘要: 自己觉得离写回忆录、自传什么的还早了点,尽管这二、三年里闲时和朋友邻居聊天,谈及儿时童年的话题越来越多,说起“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插队落户更是眉飞色舞,一直讲到口干舌燥为止,于是一声叹息“老了”。当真要起笔写什么自传时,不知何如,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平时常说起的有趣的故事也变得平淡无奇,只剩下一些零碎片段如静寂无声的电影镜头,晃晃悠悠地在移动。强烈的光线中,没有了太多的层次和细节,一切都简洁明了,平静安宁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 乔世华
    • 摘要: 《家乡的水牛——王吉鹏诗文选》是王吉鹏的人生自传兼精神自传,不但真实记录了其个人生命成长历程,还由衷表达了其对生命中所有美好遇见的感恩之情,全书充满昂扬向上之气,实为作者向鲁迅等文学前辈致敬之作,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留下宝贵的见证。
    • 王恒
    • 摘要: 1998年底,得知中国要举办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事迹展览时,乔治·夏帕克寄来了刚出版不到3个月的自传《生命有如紧绷的丝弦——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夏帕克回忆录》。李政道先生为这本自传写了序,序中写道:“这本书让我非常感动。它详细描述了乔治在波兰以及在法国的童年时光,在纳粹德军占领时期的英勇事迹,尤其是,他在集中营和监狱中所经历的艰苦生活。然而,他一直以其个人情操和热烈的同志情怀自勉、自存。”
    • 钱虹
    • 摘要: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作品《在我的皮肤之下》和《影中漫步》是研究作家生平与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创伤”是研究其自传的重要视角。从家庭创伤来说,父母不得法的家庭教育给童年莱辛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成年后从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变成实施者。从文化创伤来说,因其白人侵入者身份而不被非洲大陆所接受,返回伦敦后,因思想“左倾”与英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使莱辛成为一个行走于黑白世界边缘的文化流浪者。从创伤治疗来说,莱辛将其所遭受的创伤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实现自我重构。出色的创伤书写使莱辛自传成为运用心理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学创作论进行分析的一个典型样本。
    • 赵晓帆
    • 摘要: 1977年,杜布洛夫斯基作品《儿子》的出版宣告了自我书写新类型“自我虚构”的诞生。自此,以“自我虚构”为特征的文学创作俨然成为当代法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自我虚构”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使得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成为法国文学界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此,以“自我虚构”的开山之作《儿子》为研究对象,以“自传契约”为理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对《儿子》与自传在写作层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自我虚构”对自传的继承与发展,厘清自我书写从自传到“自我虚构”的演变。
    • 韩秀
    • 摘要: 问:记得是什么人说过,小说是强化了的自传。你觉得这话有几分可信?答:这句话相当地有道理。只不过,在小说里,也就是强化了的自传里,作者所书写的,并不一定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做过什么事情、碰到了什么人,而是在那么一段时间里。
    • 韩浩月
    • 摘要: 《一秒钟》没有太让人激动的情节或细节,自然更没有催泪的桥段,比电影更让人惊讶的是伴随这部电影一道传出来的另外一个信息:张艺谋70岁了。不少中年人感到"震惊"——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看《红高粱》的时候,明明我们还那么年轻,张艺谋也不老。老了的张艺谋要拍一部献给自己的电影,早期《一秒钟》宣传的时候,说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但看完后并没觉得它和张艺谋的人生经历有多少重合的地方。要说自传,把它称之为"张艺谋的心灵自传"更合适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