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伍尔夫

伍尔夫

伍尔夫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2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546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伍尔夫的相关文献由73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爱琳、朱艳阳、李爱云等。

伍尔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4 占比:5.7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546 占比:94.25%

总计:14372篇

伍尔夫—发文趋势图

伍尔夫

-研究学者

  • 刘爱琳
  • 朱艳阳
  • 李爱云
  • 张文静
  • 杨莉馨
  • 熊志超
  • 何晓涛
  • 杨华
  • 甄艳华
  • 蔡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丛朔
    • 摘要: "颠覆性(subversive)"一词曾被用于对维多利亚时期煽情小说的评论。该小说体裁中的女性形象很多是强势且具有进攻性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中天使",因而在当时的文学评论中被解读为离经叛道。比如威尔基·柯林斯、艾伦·伍德等作家被批评为"自以为是、粗俗不堪的颠覆分子"。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传统维多利亚男权的"颠覆"是积极进步的体现,更为后来女性文学形象的丰富打下了基础。
    • 梁慧
    • 摘要: 伍尔夫的巅峰之作《到灯塔去》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丰富的主题隐喻,还在于其巧妙的多维叙事策略。文章从“窗口”“灯塔”“女性”等入手,解读其主题隐喻和叙事策略,以更深刻地洞悉伍尔夫作品中意识流思维建构下的时间、空间、诗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 毛亚旭
    •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意识流作家。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女性的现实处境和人生困境,在促进女性觉醒和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伍尔夫总是能以犀利的眼光看穿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借助浅显易懂又略带幽默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伍尔夫在作品中通过花园意象、水意象等表现女性主义。她能够将思绪如水一般流动的写作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花园意象和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为作品增加了深刻的意蕴。本文主要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研究,以期解读其中的女性主义。
    • 胡艺珊
    • 摘要: 在伍尔夫的文学批评随笔中,乔叟是诗人,有着杰出的说书人天赋,其作品有着惊人的多样性和偏偏的力量。在布鲁姆的著作和评论中,乔叟是具有宏大意识的大诗人,创造了英语世界中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是莎士比亚的伟大源泉”。伍尔夫和布鲁姆的批评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伍尔夫是作家,其文学批评是印象批评,其随笔以感性的直觉印象方式,写出了乔叟的天赋和诗人魔力;布鲁姆是文学理论家和有天赋的批评家,其文章以充满激情的思辨和活力充沛的诠释,写出了乔叟作品何以是经典,何以是伟大史诗。伍尔夫和布鲁姆关于乔叟及其作品的印象与阐释,本质上也是“诗”与“思”的对话。
    • 董国忠; 吴锦辉; 瞿平
    •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多部作品中把疾病和苦难体验作为重点书写对象,新创了许多隐喻型复合词,借助外部世界有形的物体,将患者无形的内在痛苦、情绪进行具象化的表达。呈现了疾病世界苦难者的痛苦体验,提示生命中疾病世界受到的忽视和所处的困境。将患者从诊疗过程中的纯粹客体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体现出强烈的患者主体性意识。帮助医护人员跨越主客对立界限,激发医生职业悲悯情怀的天然属性,打破医生唯一主体的生物医学模式痼疾,接纳医患双主体的新型医患模式,获取和谐共融的医患共同体格局。
    • 李爱云
    • 摘要: 伍尔夫是英国具有海洋情结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海浪"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小说,水是主人公活动场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说中关于海洋的书写、海水的意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位女性写作和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伍尔夫小说因对海洋的精湛书写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海洋小说及传统小说的特点,即瞬间微妙的"海人合一"的心物交感、炉火纯青的海水意象的心灵交感、海浪的升降节律应和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脉动,从而成功地凸显了传统小说及其他海洋小说鲜少涉足的人的瞬间情绪感知的无常、心物交感与心灵交感的微妙,再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死亡和命运之间难以言说而又拨动心弦的情感,体现了伍尔夫诗化的情感学说美学.
    • 胡作友; 朱晗
    • 摘要: 伍尔夫的“生命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废墟化创作特色,即具有破碎化、忧郁化、多义化特征.其笔下的废墟世界充满着拾荒者和城市边缘人的心灵创伤,演绎着死亡与重生的对立统一,预示着在废墟之中寻找救赎的希望:从死亡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形成了生命同一体;生死转换的废墟之间,传来的是女性的生命之歌,代表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歌.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使废墟意象不仅成为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中一个共同的核心意象,也成为一种人类经验的普遍隐喻.这种废墟化创作体现出了现代性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表达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废墟指点迷津,伍尔夫书写的是救赎与希望的前景.
    • 王明珠; 王春
    • 摘要: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在中国百年来经历了译介发端期、译介停滞期、译介活跃期的发展历程。从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女性主义三个层面,考察其作品译介与我国当代女作家残雪创作的关系,发现两位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技巧存在异同之处,从中既可以看到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对残雪创作的影响,又能得出残雪创作的独特之处。
    • 王明珠; 王春
    • 摘要: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在中国百年来经历了译介发端期、译介停滞期、译介活跃期的发展历程.从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女性主义三个层面,考察其作品译介与我国当代女作家残雪创作的关系,发现两位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技巧存在异同之处,从中既可以看到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对残雪创作的影响,又能得出残雪创作的独特之处.
    • 钱庭婷
    • 摘要: 受伍尔夫《到灯塔去》中时间意识的影响,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的心理时间处理延续了伍尔夫"单一式"意识流的表现形式,通过个体意识流动捕捉"重要瞬间",以此切入心理时间的展开。对《游园惊梦》与《到灯塔去》中的心理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挖掘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深入剖析构成作品间异同的深层缘由,有助于理解伍尔夫小说中个人记忆的绵延与白先勇作品中昆曲文化的绵延所呈现出的不同魅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