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救赎

救赎

救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9篇、相关期刊1404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文教资料等; 救赎的相关文献由3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磊、张川平、李丹等。

救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9 占比:100.00%

总计:3639篇

救赎—发文趋势图

救赎

-研究学者

  • 李磊
  • 张川平
  • 李丹
  • 杨向荣
  • 杨敏
  • 连谏
  • 邱思源1
  • 代小艳
  • 孙丽丽
  • 岳春梅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军茹
    • 摘要: 《你好,安娜》是女作家蒋韵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聚焦创伤记忆中的幻与真,城市家庭空间中的怕与爱,呈现了女性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倔强和真诚,以及自我救赎中的罪与罚,并尽可能地通向真相和良善,构造一个回声碰撞的生命与历史的记忆空间.蒋韵的女性书写,不是1980年代的女性启蒙叙事,也不是1990年代的身体狂欢式的性别叙事,而是首先对自己的接纳和承认、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完美,从而与他者同情共感、共存共在.由此,小说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书写的新路径.
    • 陈珈翎
    • 摘要: 潜能性的“生命”和“生命-形式”是对后疫情时代对阿甘本政治救赎之窥探,试图在后疫情时代的视角下,通过回顾阿甘本在疫情期间发表的在众人看来“不合时宜”的社论,挖掘其政治思想和生命理论中所蕴含的救赎内涵,即潜能性的“生命”和“生命-形式”。这两个概念是阿甘本扭转“神圣人”死亡命运的救赎手段,它们使得否定性、悲剧性的生命扭转至肯定性的生命。纵使阿甘本的政治思想带有着“沉思”“非行动”的局限性,但其理论对后疫情时代下的今天带来了重要的反思价值,即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诊断、反思“生命”与“形式”关系的方式。
    • 王婷
    • 摘要: 爱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沉沦》中的爱情却令人感伤与惋惜,小说中主人公对爱与被爱的渴望慢慢演变成情欲的宣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中沉沦,在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寻求救赎。《沉沦》以独特的感伤主义文学的形式进行创作,以“自传体”的形式铺排展开,在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中寻求自我解脱,在肉欲的沉沦中告别无望的爱情与病态的自己。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寻爱者到沉沦苦闷的情欲宣泄者,主人公把生命作为爱情的“练道场”,把爱情拉向肉欲的“坟墓”。从人性的释放与枯槁的人生中让读者看到主人公所“奏响”的爱情悲歌。
    • 关欣
    • 摘要: 《人生海海》作为麦家的转型之作,以上校为主要人物,双家村为主要场所,展开了关于揭开上校之秘的故事。主人公上校的一生充满传奇性,而在上校一生这条主线的背后,深层的爱与救赎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来。小说里的救赎不仅仅是赎罪,救赎的目的是更好地、更认真地活下去,做一个心中怀有英雄主义的人。
    • 吴双芹
    • 摘要: 张存学的《轻柔之手》书写异化时代里被暴力摧残和毁灭的美与善,暴露人性的扭曲、变态以及个体遭受的刻骨铭心的成长之痛,意在引起人们对苦难的深入思考与对自身的审视,从而使历经苦难的人们寻找身体和心灵的归属,得到解脱与自我的救赎,得到重生。小说以苦寒做底色,最终指向的却是爱、向善和自由,引发人们对生存意义与新生精神进行新的思考。
    • 付静宇
    • 摘要: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影响力最大的一部著作,而《蛙》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两部作品主要人物不同、主要内容不同、反映的历史时期不同,看似毫无关联,却都凸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体现了生命的张扬与特殊时期人性灵魂的扭曲和变异。挽留与珍惜、罪与救赎贯穿这两本著作的始终,大量的死亡描写震撼人心、直击灵魂,引发深深的思考。总有人来,总有人去,生命不断延续又不断消逝,人们感慨于生命的美好,悲叹于命运的无常,唏嘘世事沧桑、道德沦丧,却深感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或许这就是好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深的体会。
    • 任诗桐
    • 摘要: 迟子建通常被认为是擅写乡土题材的作家,但随着城市生活体验的深入,其创作早已从“北极村”拓展到了现代都市,如长篇小说《热鸟》《晨钟响彻黄昏》。进入新世纪后的近十年,迟子建对哈尔滨这座城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相继推出了《起舞》《黄鸡白酒》《晚安玫瑰》《烟火漫卷》等作品,她的城市题材小说逐渐成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小说人物的丰满、叙事逻辑的完善,更在于其不但挖掘出了城市历史与地理意义上的独特意涵,还在处理城与人的命运连接时,通过自我救赎完成心灵寻根,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 张晓杰
    • 摘要: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均为克服万难、追求真理的神话名著,在“救赎”主题上体现出一致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作者从明喻和隐喻两个维度对《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救赎”主题进行了比较,主要体现为“自救”“他救”和“救他”三个维度的明喻比较,以及价值观、救赎时效、主动性等隐喻比较,以期对我们欣赏中外作品提供借鉴意义。
    • 吴树博
    • 摘要: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 向浩源
    • 摘要: 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遭受现代科学和文明的残酷压抑,哨兵的诗以洪湖的自然物像象征性地揭示现代人的悲剧性生存状况,是一种反美学的审丑之诗。他坚定地站在自然这边,在诗中恢复自然的生命与神性,构成对西方浪漫哲学客体优先性与主体性批判观念的回应。有机自然更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主客未分的原初同一性理想:以总体性弥补分裂,以无限超越有限,寻回现代人生存的意义、自由与精神归宿。哨兵主张诗对否定性真理和自然本体论真理的呈现,令自然“返魅”虽不具备科学认识论意义,却投射出可贵的价值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