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苦难

苦难

苦难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337种,包括做人与处世、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苦难的相关文献由273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鲁先圣、黄小平等。

苦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5 占比:99.97%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3%

总计:2926篇

苦难—发文趋势图

苦难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鲁先圣
  • 黄小平
  • 佚名
  • 一哲
  • 感动
  • 洪治纲
  • 金一南
  • 毕淑敏
  • 绿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君觊; 蒋红艳
    • 摘要: 童年创伤体验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提供创作题材的基础上,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双雪涛的作品是以20世纪国企改革为背景自己在东北生活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童年创伤体验对其作品的影响。在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中,苦难的环境、苦难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苦难的主题都和双雪涛的童年创伤体验密切相关。
    • 治玉琦
    • 摘要: 2021年,余华出版了长篇小说《文城》。这部小说集爱情、传奇、浪漫、历史、寓言于一体,是一部内容繁复的“大杂烩”文本。在文本中,余华将善与恶的对立作为故事演进的线索之一。张一斧、豹子李、水上漂等土匪群体作为恶的化身,其形象塑造在文本设置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凶恶残暴、贪图享乐、重利轻义,与林祥福、陈永良、李美莲等人形成善恶对比,从而凸显林祥福等人的人性美。同时,作者塑造类型化的土匪群像,意在为小说设置故事背景,揭示苦难时代和苦难命运的文本主题,最终指向对命运无常的反思。
    • 陈广通
    • 摘要: 《活着》《兄弟》《文城》中的暴力与苦难以及对于二者的平静态度,沟通了余华对20世纪中国的整体记忆和想象,它们证明余华的创作“转向”并非那么明显,而是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着。通过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的融合,余华用这三部作品概括出了自我对于现存世界的认知图景,并在这图景里寄寓了微温的同情、平静的讽喻,以及寻找个体存在证明的努力。
    • 王瑞雪
    • 摘要: 从小受尽苦难又被哥嫂抛弃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娶了善良美丽的织女,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残忍的王母娘娘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鹊桥上相见一次,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 杨文臣
    • 摘要: 苦难和诗意是田中禾乡土小说创作的两种底色。一方面,他拒绝粉饰现实、美化乡土,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直面豫南农村正在演进着的社会现实,呈现民众们承受的种种苦难;另一方面,又拒绝让文学成为反映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力图用超越的态度书写苦难,在苦难中发现美。让乡土文学回归艺术殿堂,重建文化品格和美学品格,是田中禾的理论主张。他的创作也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主张,全然没有粗鄙、俚俗的气息,优雅清丽,风致洒落。
    • 洪晴
    • 摘要: 娼妓是社会上的边缘人,她们的生活凸显了别样的社会面貌,折射出某些隐蔽的世态人情。民国时期,被边缘化的娼妓进入大众视野,有关娼妓的叙事话语得到新的建构。左翼文学反转传统文学妖女与名妓的书写模式,整合社会不满情绪,书写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娼妓群体,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失望、批判和抵抗。
    • 姜晓彤
    • 摘要: 正是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而这种没有实现途径,较难实现的想象就是幻想。通过幻想,人们可以想象很多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东西。本文选取张贤亮几部讨论较多、争议较大的作品,探求其写作模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张贤亮文本中出现的关于困难神圣化的问题、有保留的忏悔和理想中的女性便是相对固定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对张贤亮的写作有很多的帮助,也对张贤亮作品的接受程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 徐琪琪
    • 摘要: 2018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描写了少女尹希娅对抗男性霸权、追逐音乐梦想的故事,以苦难、封建男权为背景,以视觉强烈的画面和紧凑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在困境中从容坚定的心态。通过对电影中叛逆性格、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苦难构成元素以及母女纯粹情感的分析,讨论了《神秘巨星》这部电影中苦难美学的价值体现以及苦难之于人的现实意义,最后透过苦难对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更深层次的考量。
    • 宋文坛; 项男
    • 摘要: 书写苦难并表现英雄从苦难中的成长是当代主流历史题材小说的传统主题,杨大群的《小义勇军》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说以“英雄成长”的情节模式书写了小月娥的生存悲剧及其反抗、成长的曲折故事,塑造了以小月娥为代表的富有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的东北抗日英雄形象,真实再现了东北沦陷时期人民的生活境遇、社会状况及文化风貌。作品对民间生活的细致描摹,以及富有东北地域风格的审美书写,表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个性。
    • 吴昊
    • 摘要: “苦难”与“博爱”、“美神”与“还乡”以及“祭祀”与“宿命”是骆一禾诗歌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三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进行管窥和阐明,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为了“道说”生命本真的灵性之光,为了铸就诗歌本源的永恒天体,骆一禾始终以一个播撒“无因之爱”的圣徒、一个追蹑着美神,开启灵魂还乡之旅的诗人、以及一个为人类的存在和幸福祈祷哀悼的祭司三位一体的精神身份,来进行诗歌创作和诗学演绎。他用血和泪演奏出了爱与美的绝唱,浇灌出了自由与修远的诗魂,当我们聆听到这些绝唱、走近他的诗魂之时,其幽暗隐微的诗歌生涯也得以浮出历史的地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