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蛰存

施蛰存

施蛰存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9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88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读书、书城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施蛰存的相关文献由7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迎平、刘军、黄德志等。

施蛰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2 占比:99.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0%

总计:993篇

施蛰存—发文趋势图

施蛰存

-研究学者

  • 杨迎平
  • 刘军
  • 黄德志
  • 翁菊芳
  • 黄忠来
  • 施蛰存
  • 刘凌
  • 陈子善
  • 赵凌河
  • 李欧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菊芳
    • 摘要: 施蛰存先生的古典诗词教学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特征,这体现为:在教学旨向上,以研究为主,兼及鉴赏与创作的综合;在课堂上,是学者的严谨与才子型文人自由挥洒的综合,同时注重发挥课堂内外教与学的综合。在20世纪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综合性既是传统私塾传习模式与新式教育的有机融合,又契合了古典诗词的学习规律,符合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审视当前高校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偏颇也不无裨益。
    • 姜寿田
    • 摘要: 李白凤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蜚声诗坛,赢得极高声誉。在文坛上,他交游广泛,与前辈及同侪文人作家如柳亚子、茅盾、叶圣陶、欧阳予倩、田汉、施蛰存、姚雪垠、端木蕻良、戴望舒、臧克家、尹瘦石、黄永玉、于黑丁、吴伯箫等皆有交谊往还,并受到一致推崇,而以高产卓荦的诗歌创作,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地位。
    • 王胜泉
    • 摘要: 古都汴梁,中原重镇,曾是历代兵家相争之地,更为华夏文脉传续之邦。大河听涛,引无数英雄来聚;古丘凭吊,令历代文豪齐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一批文人相守于大梁古城,个中品格高古、学贯中西之隐逸者,当属被施蛰存先生称为“夷门三子”之武慕姚、桑凡、李白凤三位前辈,而其中最应令我们记起者,当属一生命运多舛,惨遭世人冷落之李白凤先生。
    • 刘军
    • 摘要: 施尼茨勒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他将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引入小说,丰富和开拓了小说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坛,对施尼茨勒翻译和关注最多的是现代派作家施蛰存。自1920年代至1940年代,他陆续翻译了施尼茨勒的6篇小说,其中包括施尼茨勒心理分析杰作《自杀以前》和《爱尔赛之死》。这些小说翻译后,陆续有再版、盗版等,版本复杂,需要考证辨析。
    • 杨霞
    • 摘要: 全面抗战期间,杜衡曾被认为是汉奸,施蛰存多次为他辨诬。1943年3月7日,施蛰存致信《东南日报》编者,质问钱斯丁在《为傀儡舞台摇旗呐喊的第三批落水文丐》中把杜衡列为第一批“落水文丐”的依据。4月18日、19日,施蛰存在《东南日报》上连载《我所知道的杜衡》,以驳斥钱斯丁《杜衡与芦焚——答施蛰存先生》中的说法。4月22日、23日,钱斯丁又在《东南日报》上连载《杜衡之谜——再答施蛰存先生》,就施蛰存的辨诬信和文章提出反对意见。对此,施蛰存没再回应。施蛰存的辨诬信及文章,对于深入考察杜衡是否为“落水文丐”提供了重要史料,亦未见收入《施蛰存全集》等作品集。
    • 石健
    • 摘要: 施蛰存的《路南游踪》,生动传神地传递出云南边地方方面面的情态。在科学考察的视角中,记述了石林的风貌,以及具有独特彝族风情的民俗文化活动。此外,文本还融入了著名海派作家的独特体验。无论在文学创作抑或彝族文化研究方面,这部游记都在抗战时期云南游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杨新宇
    • 摘要: 现代海派新诗,拥有戴望舒、施蛰存、徐迟、邵洵美、朱维基、姚蓬子、姚苏凤、严翔、禾金、史卫斯、路易士等诸多诗人,但其作为一个整体,却甚少被学术界提及,但无论是它对都市景观的表层观察,还是对都市经验的深刻描摹,都表现出与京派新诗截然不同的风貌,在艺术上甚至也表现出更强的先锋性,当然,由于过度追求刺激,缺乏节制,它的先锋性又是不纯粹的。
    • 李春梅
    •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施蛰存总是被归入“新感觉派”,与刘呐鸥、穆时英并置。施蛰存在小说中创建了怪诞、色情、幻想所交织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他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入手,梳理了施蛰存小说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施尼茨勒的心理分析小说、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意识流与蒙太奇手法。
    • 刘军
    • 摘要: 施蛰存翻译了施尼茨勒的6篇小说,与现代文坛众多翻译施尼茨勒小说的译者相比,施蛰存显示出独特的翻译风格,表现在小说标题的修改与调整、翻译句式和译文段落的独特处理、细节描写翻译的独特呈现。施尼茨勒对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施蛰存是施尼茨勒的东方传人,施蛰存从施尼茨勒那里借鉴了其小说中常见的女性元素、非理性因素、心理分析手法和氛围营造等,从而为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贡献了一批杰出的现代派小说。
    • 王亚琪
    • 摘要: 鲁迅的《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经典,主要得益于其塑造的孔乙己这一形象。而同时代的作家施蛰存也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人》的短篇小说,它与《孔乙己》在小说背景塑造、人物刻画、故事叙述、反映现实等方面呈现极大相似性。本文在对两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一层的探究,试图把握两位作家对新旧社会转型期的落魄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