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0年内共计2498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6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207种,包括大众心理学、青春岁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等;弗洛伊德的相关文献由23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良旭、关贞兰、张莉等。
弗洛伊德
-研究学者
- 李良旭
- 关贞兰
- 张莉
- 张静
- 毕金仪
- 王冰
- 王礼军
- 白新欢
- 覃承华
- 迟毓凯
- 郭本禹
- 金水1
- 陆扬
- 黄忠晶
- 于婧婧
- 于淼
- 付煜
- 党建锋
- 冯宜丽
- 刘丹
- 刘璇
- 单纯
- 司彩霞
- 周敏
- 大士
- 孙利芹
- 安然
- 尹少君
- 尹莉
- 张喆
- 张强
- 张雨
- 徐云
- 曾艳兵
- 朱海娟
- 李恒
- 李杰
- 李海红
- 李银河
- 李颖
- 杨荣
- 查一路
- 汪凡凡
- 沈敬敬
- 王波
- 王璐
- 王芳芳
- 王菲
- 胡彦迪
- 蒋慧成
-
-
张婷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有着"国民大作家"称呼的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刊登于《朝日新闻》的作品《梦十夜》作品风格奇异独特,意味深长,一共十个短文,每一个短文都独立成篇.本文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对《梦十夜》第二夜进行了解读,分析出人文主义思想这一主题.本文首先对《梦十夜》第二夜进行了梗概并对其背景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文章,分析武士的"自我、本我与超我"在文中的深层内涵,从"作为合格武士应该悟通但却无法悟通"的原因入手,分析武士内心矛盾的根源,从而揭露出文章蕴含的主题.最后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也指出了该论文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
-
-
宋曼璐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希·弗洛姆关于心理机制批判思想的理论来源很大部分是基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姆为了更加直观地对比他们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据为己用,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了专著《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主要内容是探讨了世人均被幻想的锁链而束缚,活在不真实中且不自由,若要从这种虚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可从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很好的方法.全书通过探讨二者思想的异同之处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其理论内涵.
-
-
-
陈剑
- 《天府新论》
| 2020年
-
摘要:
弗洛伊德借助失误动作的“意图冲突”考察梦和艺术,并借助后两者所透露的无意识程式,即移置、浓缩、象征化等,探讨性力或幼年的无意识记忆在其中的置换、宣泄或升华.其中,承担外源性危机的自我和代表内源性危机的性力两个对立面在新的符号创作中获得了调解、满足和混淆,从而一定程度超出日常生活的压抑和焦虑.这和昆德拉对欧洲小说“价值相对论”传统的考察如出一辙.在悲剧作品中,代表理性秩序和快感冲动的两个相对真理坚持自身绝对性,在激烈撞击中奔向虚无主义之覆灭;在喜剧作品中,这两个相对真理互相嘲弄抵消却又反转促成,在价值含糊和怀疑中新生出幽默的生存慰藉.两者的文论观透露了我们存在原初的梦想:生命和符号、思维与存在在精神冲突之上不分彼此的亲密化一.结合卡西尔所说的语言的隐喻思维,这或揭示了人类语言起源于性力冲动和自我理想的对立同一,也暗示符号拥有跳出其逻辑垄断性和价值极权化的人文活力以及在其美学生成中抵达生命偶创性的伦理自由.
-
-
牛政凯;
王保卫
- 《甘肃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心理学与经济学从割裂到融合,其间经历了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的演进过程,这一演进过程也是独立心理人到经济文化人的认识过程,其中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论述了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济思想,及其在心理人到经济文化人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弗洛伊德奠定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的基础,构建了经济文化人的理论雏型,开启经济学研究的崭新领域.还论述了心理学与经济学从分割到融合的理论演进的价值及现实意义,该融合丰富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催生新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科研效率,对人类认知和社会行为相关政策的设计与应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可以结合中国文化创造本土心理学、经济学理论设想,让心理学、经济学摆脱舶来品的束缚.
-
-
-
史金雪
- 《东南传播》
| 2020年
-
摘要:
电影《小丑》是一部精神病人道德剧,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理论作为支撑,采用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来解读电影的主人公"小丑"亚瑟·弗兰克的人物形象,目的在于探究亚瑟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事件和他自身精神与心理状况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发现,亚瑟不幸的童年导致了心理防御机制的表情倒错;母亲的反向式教育是亚瑟潜意识的成因和自我压抑的源头;亚瑟的主体三界之中的思想变化,得出亚瑟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矛盾是他妄想症的成因.从而揭示亚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和变成反派人物"小丑"的背后原因.最后从导演对《小丑》的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方法出发,对中国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提出建议.
-
-
张志忠
- 《东方论坛》
| 2020年
-
摘要:
曾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奖的、由徐小斌编剧、张军钊导演的《弧光》,是多年间中国大陆一部少见的心理探索-悬疑影片,它与世界著名的同属于心理探索-悬疑影片的美国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 《爱德华大夫》有相同相异之处.它们都从精神障碍患者的一种特异的精神现象出发,在"犯罪"与"惩罚"、"病人"与"疗救"过程的逐渐展开中,显示出其内在的不同取向与延展路径,揭示了中西方的不同电影人之间,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各自取舍,分别走向理性与神秘,有解与无解,从中窥见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科学主义之间的深刻差异.
-
-
-
京锐
- 《剧作家》
| 2020年
-
摘要:
古希腊悲剧作为戏剧的鼻祖,其悲剧性意义一直被广泛探讨,但一直流于表面或标签化.本文将以《安提戈涅》为例,用另一种角度去探讨《安提戈涅》,进一步分析这部追溯到古希腊文学领域中那片蛮荒之地的著名悲剧及其剧作和剧作家本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