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0年内共计39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建筑科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7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38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大众文艺、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754位作者贡献,包括苏伟、卢迎华、胡星亮等。
现代主义
-研究学者
- 苏伟
- 卢迎华
- 胡星亮
- 吕澎
- 段炼
- 沈语冰
- 邹永常
- 古远清
- 易英
- 朱其
- 汉斯·贝尔廷
- 王洪岳
- 舒开智
- 苏伟(译)
- 鲁晓军
- 叶延滨
- 周之毅
- 张莹
- 朱涛
- 李静
- 王志亮
- 耿林莽
- 门坤玲
- 刘燕
- 吕周聚
- 吴毅强
- 姚京
- 尚辉
- 张和龙
- 支文军
- 曾繁亭
- 朱朱
- 李佳
- 李超
- 杜宁
- 杨军
- 梁玉
- 殷双喜
- 江涛
- 王林
- 王跃洪
- 王辉
- 胡希东
- 萧默
- 谭峥
- 赵稀方
- 陈后亮
- 黄昊文
- 于坚
- 仝朝晖
-
-
梅丽
- 《社会科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现代小说产生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表现日常的、普通存在的创伤,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写作手法不仅具有单纯的美学性,同时也被理解为现代时期的创伤后遗症.通过追溯创伤的理论渊源、早期创伤小说的发展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创伤的概念在现代时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使得创伤与现代性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创伤作为对现代性回应的基本要素,在现代主义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演,使现代主义创伤小说成为见证痛苦、审视暴力、反思伦理的有效途径;而超越现代主义创伤小说的写作范式,则成为当代创伤小说的挑战和任务.
-
-
彭成广
- 《学术交流》
| 2020年
-
摘要:
莫拉夫斯基认为,后现代主义至少包括文化社会学、哲学和艺术理论三大类型,后现代主义是当代文化深层危机的集中体现.以此,他的后现代主义批判主要内容包括:对现代性场域下艺术、哲学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分化运动与自治基础给予了具体呈现,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时间分期作了重新界定,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丰富解读,并对现代主义做了集中辩护,等等,这对于重新审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理解当前文化现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
-
石馥毓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自20世纪中后期,基于现代性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国内外学界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关注,并就其源起、特征、本质等进行了深入探索.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有别于西方的现实境界而具有极强的本土特质.从发生语境来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诞生于苏联时期,且大量继承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文化本源来看,俄罗斯民族性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西方国家更靠近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特征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获得了独立于西方的合法性地位,成长为一种蕴含民族本土气质的思想文化景观.尽管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被宣布"终结"已近二十载,但其理论遗产是我们常想常新的宝贵财富,对其独特性的不断回顾与反思,将为我们对俄罗斯思想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
-
赵薇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数字人文文本实验室(Chicago Text Lab-Textual Optics Lab)对东亚文化背景中的国际现代主义进行了一系列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通过几个关键案例的解析,本文力图展示该团队是如何通过"可伸缩阅读"(scalable reading)、跨语言建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将弗朗科·莫莱蒂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模型发展成为可付诸生产性实践的计算批评的对象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检视了"远读"和"莫莱蒂道路"的得失.
-
-
-
-
-
宋科
- 《建筑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探讨面向公众的建筑评论.首先探讨建筑评论的类型、边界和谱系,明确公众导向型建筑评论在建筑评论谱系中的地位;回顾英美两国建筑评论走向公众的历史,并探讨此类评论的理念、方法和价值;最后结合中国的相关探索历程,反思在中国当下开展此类建筑评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
-
-
-
Wang Jiang;
王江
-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现代性的文化特征表现为高/低或雅/俗二分意识.20世纪之交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化使二分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支配地位进一步强化,也促使出现了视大众文化为他者的所谓"高级现代主义"或经典现代主义,艾略特、伍尔夫和乔伊斯等人为首要代表.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为划清与现代主义的界限,再次批判"高级现代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敌视,这又一次陷入了高/低或雅/俗二分意识逻辑.21世纪初悄然兴起的新现代主义研究热潮,以考察现代主义的物质历史为切入点,冷静审视大众文化因素在现代主义诞生和发展中的合理性存在,试图阐明经典现代主义作家的后现代性.这类研究实现了从文化分化意识到文化物质主义的研究转向,现代主义世纪批评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政治问题.
-
-
-
王茜;
王敏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上海城市公园已经进入从大规模开发转向自我更新发展时期,其变迁过程意味着公园设计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海派园林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遗产,如何平衡未来与过去、现代与传统、创新与保留等多方面的冲突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海派园林嬗变过程的特质为切入点,探讨在现代主义语境下其自由的空间形式、公众意识引导下的功能包容与颠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海派园林的更新提供新的启发.通过在城市公园空间形式、功能服务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促进公园的更新发展,将海派特质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使海派园林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名片,是一种必然趋势。
-
-
-
张天洁;
李泽
- 《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使用较重要:一种替代性的建筑史》尝试从人类学分析、现象学描述、空间生产的解释、科学和技术研究等多学科视野来反思将建筑学和日常使用置于现实、体验和行动的相反领域的主导观念.该书指出使用者是历史的建构和变化的代理者,从最微观的房间到宏观的城市生活问题探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设计如何一起定义和塑造特定的使用和使用者,诠释了从现代主义普适主体到当代使用和使用者的多样性的演变,呈现了建筑历史的一种替代性思路.
-
-
黄越;
汪晓茜;
诸葛净
-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被动适应逐渐转向主动引领.建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该怎样结合,成为近代中国建筑师不断探索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资料的研究,从媒体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建筑发展向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转型,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群体的现代建筑价值观.
-
-
田建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新时期以来文坛出现了三股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一是在解放思想的背景下旨在政治反拨、人的觉醒和文学独立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二是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诉求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是1990年代后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市场化或世俗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的活跃不仅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变革,也使文学史的编撰从左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的属性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眼光来架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使得文学史的描绘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然而,有的文学史也出现了有意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世俗化文学过分强调和过度阐释等等偏颇.
-
-
Li Xiaoyu;
李晓宇;
Zhang Lu;
张路
- 《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历程被殖民势力所打破,被迫进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第一次打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突变式地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城市空间、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潮的全面转折和革新时期.今日沈阳城市之中心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的精华,保留着部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延续并强化了近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本文即对1898-1945年沈阳城市空间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阶段,总结其特征,探析其影响,并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演变作出客观、谨慎的评价.沈阳近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由于社会动荡,长期以来都没有总体规划来指导整个城市的建设,唯一具有总体规划意义的《奉天都市计划》也由于社会动荡未能全部实施,仅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未能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沈阳近代形成了“拼贴式”的空间格局,铁路附属地、铁西工业区、老城区、大东工业区和商埠地之间联系的道路很少,造成了许多断头路和丁字路。沈阳近代城市规划汲取了西方早期功能主义的规划经验,铁路附属地的规划建设带来了先进的基础没施、管理手段和科技知识,早期的现代主义规划思想在这一区域得以完整实践。同时商埠地、盛京古城周边的东塔兵工工业区、沈海市场也都采用了方格路网、功能分区的基本模式,火车站、娱乐区、商业街及新式学校等成为城市新的活力中心。
-
-
吕江
-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以谷歌、脸谱和其他信息技术巨头为首的硅谷文化的发展,已经被奉为开创了一系列时尚设计趋势的先锋时代,这其中也包括工作场所的设计.现在,当人们步入某个工作场所,会看到咖啡桌和咖啡座,这些供员工放松社交的设计令人产生步入某个咖啡厅的错觉.通过分析办公室规划风格从19世纪向当代的趋势转变可以看出,创意时代的现代办公室文化被看作旨在激发最大生产率和创新突破的快乐工作环境,通常只有“无畏无惧”的环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新型空间中极具个性的私人空间凸显了个性与身份。它还体现了对传统等级制度的抛弃,以及对灵活、协作和创意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