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女性

新女性

新女性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585篇;相关期刊645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青春岁月、北方文学(中旬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等;新女性的相关文献由96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特特、王晓平、陈慧等。

新女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2 占比:2.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585 占比:97.39%

总计:39618篇

新女性—发文趋势图

新女性

-研究学者

  • 林特特
  • 王晓平
  • 陈慧
  • 杜卡
  • 赵鑫
  • 阿零
  • 马慧芳
  • 丁礼明
  • 孙婷
  • 张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现莹
    • 摘要: 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角伊莎贝尔的社会和心理分析,发现伊莎贝尔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主要动因在于其新女性与传统女性的矛盾心理、对罗马这个欧洲文化发源地的热爱,以及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实现。伊莎贝尔这个新女性形象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女性的自我意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杨玉婷
    • 摘要: 五四时期,涌现了一批女性作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也应运而生。作为“新闺秀派”作家的凌叔华既接受着西方新思想的冲击,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且新且旧的综合体。与五四时期的大多数作家们不同,她规避了新时期新人物的描写,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旧式女性。她善于描写高门巨室中的婉顺女性,展示着五四时期少为人关注的世态一角,从另一个角度践行着、开拓着“人的文学”的表现内容。本文从凌叔华的短篇小说《春天》入手,从视觉角度去分析其笔下受限制的女性之眼,再从听觉角度入手去分析在听觉想象中男性形象对女性情感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凌叔华的作品特点入手,分析其作品的特殊价值,以及少为人关注的原因。
    • 卢怡
    • 摘要: 《女子月刊》是一本由近代知识分子创办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纯女性刊物,其创办受到世界女权运动和近代经济发展两个大的方面的影响。它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女性提供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号召女性不要完全置身于家庭的小环境中,应思考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下发掘自身更大的价值。它所展现出的新式婚恋观和职业观,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思考自身价值和创造力上有启蒙作用。本文在文章结构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女子月刊》创办的宗旨和经济背景,探究创办者创办女报的原因,分析杂志传播的思想观念和它对读者的影响力。第二部分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报纸内容,探究该报对女性求职的影响和指导。第三部分剖析女性在经济实力提升后,女性婚恋观出现的变化,主要从女性择偶观,婚姻观及生育观这三个部分的转变来分析。第四部分总结职业新女性新的婚姻观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女性解放事业提供经验。《女子月刊》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让她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构建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对《女子月刊》中这类女性的婚恋观的研究,还原主动自我解放的民国女性形象。
    • 张聿婷
    • 摘要: 近现代的历史语境下,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有着丰富经历的何香凝在同一时期女性艺术家中显得较为特殊。她投身革命事业,参与社会改革,组织妇女解放运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在社会公共领域积极发声。她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通过绘画作品和美术活动,既向外界展现了自己英勇坚韧、不畏强权的革命者形象,又使中国女性画家的现代转型与“女国民”身份的建构成为一种可能。
    • 程心
    • 摘要: 21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多元价值观的产生催生了对美国新女性文学研究的再思考。和同时期英国的新女性相比,美国新女性社会理想更趋于动态,其多元形象突破了传统的新女性概念,美国作家对新女性也抱有更为强烈的批判精神。由于新女性文学对流行文化的依赖和明确的政治诉求,新女性文学曾被现代主义文学忽视,但其对性别和性关系的重构拓展着传统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界,可视为正统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性文本。同时,美国文学中的新女性具有明显的杂糅性和多元文化性,刷新了读者对第一代女性主义者的认识,也影响着当代女性主义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再认识。
    • 宋波
    • 摘要: 野上弥生子在其漫长的作家生涯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其中包括隐忍顺从、尚未觉醒的传统女性,日渐觉醒、向往自由恋爱的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新女性,战后日本下层社会中的女性等。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野上弥生子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既取决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也与其本人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
    • 鲁琼琼; 傅美蓉
    • 摘要: 延安时期,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不仅揭橥了延安“新女性”处于革命者与妻母角色之间的身份冲突,而且呈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在“无性别状态”的战时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表达了自己对革命政权内部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借助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入探究延安“新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冲突与融合,或可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话语实践以及妇女的真正解放提供一种理论参照。
    • 郝昭荔
    • 摘要: 1938年青岛沦陷后,伪政权推行融合儒家传统和殖民主义的妇女政策,在“新女性”中注入旧伦理,着力养成“贤妻良母”。根植于青岛基层社会的传统观念一时成为妇女界主流,知识女性则以五四时期形成的婚姻观相对抗,构成传统“复活”与解放“回归”相互碰撞的舆论氛围。为适应侵略战争需要,日伪在抗战中后期摈弃精英路线,大力宣传职业女性,注重基层妇女动员。但因其无力解决妇女就业与生活中的现实难题,以及侵略者身份对调动妇女朴素爱国情感的限制,青岛伪政权的妇女工作收效甚微。青岛妇女的境遇及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裹挟摇摆,是当时沦陷区妇女生活的缩影。
    • 徐华博; 王瀛培
    • 摘要: 清末民初,随着天演论和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兴建了三类女校。一类由教会所创建,一类由国内有识之士所创建,一类是清末新政清廷颁布女子学堂章程后由官方所创建。这些女校大都进行了音乐教育。女校乐歌作为一种新事物,随着女学的兴起应运而生。如何对女性进行音乐教育,女校乐歌咏唱哪些内容,以及如何通过乐歌表现女校的教育理念,是当时人所要面对的问题。女校作为女性接受教育的场所,不仅是妇女解放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宣教的重要场所。女校乐歌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传达、咏唱将女学生培养成切合时代需求的新女性的教育宗旨。
    • 方冶文
    • 摘要: 20世纪初,美女月份牌以广告的形式出现,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重视,逐渐由赠品转向商品,最终成为构建民国时期上海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美女月份牌,我们能看到它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看到它对民国时期女性生活的反映,也能发现它在引领新文化、解放思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从现已成为文化遗产的月份牌上,我们既能看到民国前后的社会变革,也能在“新女性”的问题上对现今社会产生一些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