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荒诞

荒诞

荒诞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2篇、相关期刊1103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北方文学(中旬刊)等; 荒诞的相关文献由2473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耀农、张佳玮、张静等。

荒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2 占比:100.00%

总计:2632篇

荒诞—发文趋势图

荒诞

-研究学者

  • 曾耀农
  • 张佳玮
  • 张静
  • 朱晖
  • 肖莉
  • 陈静
  • 马海波
  • 张洁
  • 张颖
  • 杨剑龙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胡潞
    • 摘要: 《龙虾》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电影,描绘了一幅人被异化成为"非人"受婚姻制度的支配的未来社会图景.导演聚焦于单身主人公大卫在"都市""酒店""丛林"多元异质空间中的感情经历,借助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以及主体的抗争的主题,循环的抵抗过程以及走向虚无的命运结局,为艺术手法加持下的"反乌托邦"电影,增添了浓烈的荒诞色彩.
    • 张颖
    • 摘要: 马良的艺术被人们称为荒诞的艺术,但在荒诞中又可以发现其合理性。文章从马良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出发,探索马良观念影像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其创作方式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发现摄影艺术不仅可以记录人物、事件,还可以用于表达观念、文化、情绪,形成特定的摄影风格。
    • 陈阳; 蒋丽
    • 摘要: 加缪的荒诞创作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荒诞是贯穿加缪创作始终的主题。为了完美地展现这一主题,加缪在创作《堕落》《局外人》和《鼠疫》时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元故事叙事和内聚焦叙事,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与作家直接对话的错觉,这实际上是加缪为读者所设置的陷阱——作家的伪介入。从效果而言,作家隐匿的事实与伪介入的文本叙事呈现出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加缪展现荒诞主题的理想载体。加缪小说的叙事随着其思想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从宏观角度而言,时间倒错是这类叙事形式表现出来的通性。
    • 崔晓璇
    • 摘要: 《第十一回》是陈建斌作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有着非常浓厚的东方文学意味。电影将舞台喜剧与电影故事交织在一起,用古典文学的章回体形式塑造新颖的电影样式,同时红色色彩的数次复现让观众从视觉上体悟角色的情绪和意识。通过将电影与生活的内外映照、剧本前后的内容呼应以及红色的色彩积累,导演让每个人物都饱满而有血肉,大家围绕着对艺术与生活异同的讨论,带领观众从这十回的故事中走向自己第十一回的人生中去,实现了电影的文学性表达。
    • 金禹彤
    • 摘要: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2017年的重磅新作,曾获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殊荣以及27项年度图书大奖。基于萨特存在主义的观点,本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在面临不同的困境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揭露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利用关系,并最终得出结论:尽管人际关系存在虚伪与利用,人们仍然有自由去打破这种局面;尽管世界是荒诞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自我选择去找寻人生意义,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 陈曦
    • 摘要: 文学之所以永不过时,其原因在于透过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找寻他的影子,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他所处的意义。加缪笔下塑造的默尔索人物出众,让人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小说通过极端的故事,不长的篇幅中将默尔索奇异的人物形象放在公共场景中,表达了一种真实的自己与主流大众化情感冲突,其主人公默尔索前后发生的系列变化及对现实意义的分析值得探索。
    • 刘家宏
    • 摘要: 悬疑电影是电影分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荒诞是一种诞生于西方的审美形态,荒诞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分支。荒诞来源于人物的人生,影片中的事件发生结束的无常以及影片零而不乱的叙事手法。悬疑电影通常改编自小说,荒诞悬疑电影的发展需要荒诞文学的支持。荒诞悬疑电影能够帮助观众在生活中寻找意义。
    • 董钰
    • 摘要: 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鼠疫》的创作特点,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诗学风格和美学指向,认为加缪的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导向怪诞的尝试。加缪意识到,荒诞本质是不能书写的,《局外人》《鼠疫》所描绘的都是荒诞感。形式上是身体充当叙事基础,使荒诞故事有了展开的维度,内容上则是怪诞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并消解了虚无,从而引向了反抗荒诞的主题。且“身体”作为物质表征和“怪诞”作为审美范畴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在文本中互为表里,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了独特的加缪式“荒诞小说”。
    • 陈夺; 李媛媛
    • 摘要: 福克纳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并不亚于其长篇小说的光芒,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华美。《胜利》与《调换位置》分别收录在1931年小说集《这13篇》和1934年小说集《马丁诺医生及其他短篇》中。两个故事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为主人公,以相同而又迥异的方式与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产生了共鸣,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存在主义所关注的“自由选择”、“外部世界的荒诞”以及“虚无”的主题。
    • 翟文铖
    • 摘要: 徐坤描写知识分子的那些小说,真可谓独具一格!《白话》《梵歌》《斯人》《热狗》《呓语》《先锋》……一篇篇读下来,恣肆的姿态,荒诞的况味,黑色的幽默,嬉笑怒骂之间,确乎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翻开90年代的文学期刊,很多评论家把徐坤划归"游戏一代",而她的小说则被认定为"后现代主义"的标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