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109篇;相关期刊600种,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读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2012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美国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107位作者贡献,包括董鼎山、张宪军、冯亦代等。

美国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5 占比:36.2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2109 占比:63.35%

总计:3329篇

美国文学—发文趋势图

美国文学

-研究学者

  • 董鼎山
  • 张宪军
  • 冯亦代
  • 毛明
  • 费霞
  • 郭英剑
  • 刘万翔
  • 张欲晓
  • 李玉瑶
  • 柳士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雅
    • 摘要: 《在美国钓鳟鱼》是理查德·布劳提根的代表作,鉴于布劳提根诗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使得本书的翻译难度倍增。该文采用异化策略,尤其对《在美国钓鳟鱼》中的隐喻和比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结合布劳提根诗歌叙事的小说化特征,试图为本书的翻译再版提供参考价值。
    • 李盈盈
    • 摘要: 20世纪美国文学由于移民多元背景而呈现了多元化特征,本文旨在探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主义最初作为一种政治和哲学意识形态传播开来,成为处理国家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必要表达方式,后来成为作家(尤其是少数族裔作家)的主要研究兴趣。拥有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与整个美国历史交相呼应,反映了美国经验的丰富和混乱。对身份的混淆,特别是对以种族和性别为中心的身份的困惑,使20世纪美国文学丰富多样。本文试图通过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魔桶》、非裔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日常用品》来反映 20 世纪美国文学中出现的多元文化问题。
    • 庄雅妗
    • 摘要: 闽籍译者黄嘉谟译介美国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译学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启发了外国文学的地域传播路径。基于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黄嘉谟的“闽式”解读进行探讨。在译介美国文学的过程中,黄嘉谟综合考量句式和修辞变换、顺应时代流变、再现情感语气等因素,其译文既还原了原文的精神面貌,又充分体现了译者在美国文学译介过程中对闽南方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适应了闽南翻译生态环境,产生了“闽韵缭绕”的翻译效果,推动了美国文学在闽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程心
    • 摘要: 21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多元价值观的产生催生了对美国新女性文学研究的再思考。和同时期英国的新女性相比,美国新女性社会理想更趋于动态,其多元形象突破了传统的新女性概念,美国作家对新女性也抱有更为强烈的批判精神。由于新女性文学对流行文化的依赖和明确的政治诉求,新女性文学曾被现代主义文学忽视,但其对性别和性关系的重构拓展着传统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界,可视为正统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性文本。同时,美国文学中的新女性具有明显的杂糅性和多元文化性,刷新了读者对第一代女性主义者的认识,也影响着当代女性主义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再认识。
    • 杨建玫; 娄钰
    • 摘要: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美国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应当关注的问题,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探索高校教师在美国文学课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途径。通过阐述美国文学课中增添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构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教学、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籍此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显性教育与价值塑造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为美国文学课中价值观引领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尝试。
    • 马红旗; 唐艳榕
    • 摘要: 本文在梳理了“校园小说”这一概念的源流及其发展沿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国“校园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探索美国早期“校园小说”曾经遭遇过的质疑与挑战,并概括了早期美国“校园小说”代表性主题的呈现。本文认为,美国“校园小说”从其兴起之日起,即承担了一定的历史书写和文化记忆的重任,是美国文学殿堂中的一颗闪亮的珍珠。
    • 平非凡; 刘杰
    •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受基督教影响颇深。他在自己的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巧妙地化用了《旧约》中的《撒母耳记》以建构人物与情节。然而,目前仍很少有学者从空间哲学的角度对福克纳的改写进行分析。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演讲《另类空间》中系统阐述了“异托邦”概念及其特征,而后被广泛运用于现当代文学批评中。该文以“异托邦”概念为出发点,从“空间并置”“异时性”与“开关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福克纳改写过程中的“异托邦”特征。
    • 郑晓英; 朱海燕
    • 摘要: 边境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纳对边境的定义超越了固定地点的简单概念,他认为边境是具有流动性的。这种独特的运动的边境意识是美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其边疆文学的重要主题元素。边境对未来定居者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于丰富的物质资源,早期的宣传文学成为新世界乌托邦的召唤者,世俗的天堂或花园——伊甸园的主题从此开启。美国内战后,库珀的边境主题几乎被美国的主要作家忽略,出现区域主义者和所谓的中间边疆,边疆失去地理标志,从隐喻的内涵发生语义上的转变。
    • 李素杰
    • 摘要: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继庞德之后第二位联结中美文化的重要美国诗人。专著《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以《道德经》在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中的接受及变异为焦点,基于大量的文本研究及训诂考据,深入探讨了道家思想对雷克思罗斯的影响,揭示了雷克思罗斯崇尚老子思想,厌倦西方文化,力图以道家求救赎的哲学倾向。专著融中外,通古今,旁征博引,妙解连篇,是对雷克思罗斯研究的重要补充,也对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及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 生安锋; 鲁建业
    • 摘要: 现在所论的创伤理论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创伤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后经拉康等理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美国学界,诸如凯茜·卡鲁斯、米歇尔·巴拉乌等学者都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或者作家,得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成果。创伤理论也完全适用于分析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因为种种创伤给伍尔夫本人及其创作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对伍尔夫的《幕间》等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作家的生命历程,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创伤在作品中的表征和作品所记录的时代,理解作家带着创伤所造成的痛苦和各种后遗症,以及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写作——去重构原初意义世界的艰难历程。进入21世纪,创伤理论仍旧大有可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