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调性
无调性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专利文献923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北方音乐、音乐研究等;
无调性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英烈、袁利军、周国歧等。
无调性
-研究学者
- 郑英烈
- 袁利军
- 周国歧
- 彭鹏
- 任海杰
- 保尔·格里菲思
- 吴润霖
- 唐勇
- 张楠
- 张雯琳
- 彭孟
- 方鸿学
- 曹冠婷
- 李少亮
- 陈蕾
- 高为杰
- 黄安伦
- B·西姆斯
- JIN Qiao
- ·格里戈尔耶娃
- 丁艳
- 万芊芊
- 乔·阿根蒂诺
- 于善英
- 余兰生
- 余志刚
- 傅汗
- 冯瑞琪
- 刘戈
- 刘斌
- 刘明清
- 刘智强
- 刘永平
- 刘沁怡
- 刘洋洋
- 勋伯格
- 北京国际音乐节(图片提供)1
- 卢迎伏
- 吴云
- 吴京津
- 吴宏宇
- 周明昆
- 周晓枫
- 周杏
- 周游
- 周远
- 唐小波
- 国英杰
- 奚江
- 姚丹
-
-
王秀峰
-
-
摘要:
表现主义音乐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深受美术、心理学、戏剧文学的影响,与“潜意识”和“自由无调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中对于社会文化危机和人类精神混乱的反映,这也成为了表现主义音乐观念的“文化范式”。本文进一步揭示出音乐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矛盾越是尖锐,音乐作为主观情绪的表达就越是极端与紧张。
-
-
姚恒璐
-
-
摘要: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窥见和声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从“前调性时期”的非功能调性到功能和声,从数字低音偶然性的线性碰撞到有意识地运用线性思维。进入20世纪之后,调性的“虚拟瓦解”、实则变异的种种作曲技法好似回到16世纪前,没有功能圈的约束,进而产生许多多样化音乐风格的作品,历史事实的确是融合前人的成果以“螺旋式上升”在向前推进中。如果说西方16世纪以前的调式和声与16—19世纪的调性和声都是以七声调式为主体的创作思路,那么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就具备了以十二音为依据的半音化写作特征,在回归“调式和声”的同时,还出现了多样化的“后调性形态”:1.和声二元论;2.20世纪欧洲音乐中的调式和声;3.调式构成的线性多声部;4.双、多调性(式)和声;5.和声场——按照音程级(interval class)类别设计的音乐结构;6.十二音泛调性;7.十二音序列——音列线性化的分析;8.无调性十二音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9.十二音非调性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其调性的样式之多,堪称“调性的变形”。
-
-
袁利军
-
-
摘要:
“调性”是特定文化土壤和思维模式下的必然产物,曾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以至于当20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的作品最初被冠以“无调性”(atonality)名称时,音乐界无不为之震动。但实际上,“无调性”音乐并非强调对“调性”的抛弃和反叛,其是在一定基础上音乐历史孕生而出的另一种创作思维模式。“调性”与“无调性”这两种思维模式各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各自所处时期的普遍哲学思潮也有着紧密的同质性关联。
-
-
李大龙
-
-
摘要: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勋伯格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创作方法来替代传统调性体系。以勋伯格的《三首钢琴曲》op.11作品为例,具体阐述自由无调性在其作品中的详细运用与特点,揭示了在20世纪初以自由无调性为主要的创作技法仍是当时作曲家作为主导创作手法之一;因此,本人以旋律自由的半音化、传统调性的贯穿与隐藏和自由无调性结构下具有的特征作为主要内容,以自由无调性作为出发点,客观总结出其作品织体形态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揭示其创作技法从自由无调性到十二音的逐渐演变地过程,以此来更全面地把握其创作思路。
-
-
陈慧
-
-
摘要:
论及当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在音高材料、主题写法、节奏律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与传统笔法相去甚远。如歌的旋律、平稳的节奏律动已仿若隔世之音。简洁精致的动机、音高素材游离在泛调性或无调性的临界空间,于高低错落的音区中不断展衍、变化、蓄势待发。它们犹如作曲家手中的“利刃”,在冲破传统枷锁的同时,闪烁着未来之声的光芒。
-
-
刘明清
-
-
摘要:
“调性”是20世纪音乐创作和音乐分析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对“调性”的发展以及传统调性观念的改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水中倒影》作为德彪西中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调式、和声的使用具有很强的个性。“调性”思维与“无调性”思维的结合,在“无调性”思维贯穿下有意识地与“调性”旋律相融合是德彪西这个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作品中,不同的和声技法的使用是表现其调性思维融合的重要手段。
-
-
翊青
-
-
摘要:
老肖的第13号交响曲与第2、14号,是所有15首交响曲中大众接受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老肖注入了难懂又较不讨好的无调性素材。先简单聊一下老肖交响曲无调性创作的背景,老肖首次尝试无调性是在一战结束后的1927年,当时的毕卡索正进入抽象风格的前期,维也纳的勋伯格开始无调性的十二音阶创作,这类革命性的前卫艺术(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大大冲击了俄罗斯年轻一辈的艺术家,那时候的肖斯塔科维奇年仅21岁,第一次以十二音阶为部分的素材写了第2号交响曲,但并不被传统派和学院派的前辈们所待见,第3号交响曲立即回到了有调性创作。
-
-
袁利军
-
-
摘要:
20世纪初叶,作曲家勋伯格向"无调性"转型时,正值西方神秘主义思潮兴盛的时代,因此"无调性"音乐的形式构建本身便具备了某种神秘主义的意涵,其在音高组织逻辑上所达成的"音乐空间"思维与神秘学层面的"完美"世界观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而勋伯格作品中极简化的音高组织,以及后来出现的十二音作品则是"无调性"音乐中核心音程逻辑思维的趋势所向,也成为在神秘学层面更具"完美"意味的形式构建方式.
-
-
孙雪
-
-
摘要:
无调性音乐是阿诺德·勋伯格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创造的颠覆传统音乐调性的新 音乐类型。无调性作为一种音乐的创作技法,以纵横立体交叉的结构方式打破了传统调性 音乐的线性逻辑,使得音乐更具立体化。而博尔赫斯在其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 所采用的叙事结构就类似于无调性,他用这种结构方式构建出一个神秘的时间迷宫。从这 一意义上来说,博尔赫斯不仅在主题上展现出对时间宇宙的哲学思考,更重要的是,他在 艺术结构上所实现的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