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941篇;相关期刊622种,包括名作欣赏、文学自由谈、作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博尔赫斯的相关文献由1250位作者贡献,包括残雪、谢有顺、博尔赫斯等。

博尔赫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3 占比:13.5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941 占比:86.47%

总计:11496篇

博尔赫斯—发文趋势图

博尔赫斯

-研究学者

  • 残雪
  • 谢有顺
  • 博尔赫斯
  • 李浩
  • 陈博
  • 洪烛
  • 海男
  • 陈侗
  • 麦家
  • 瘦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译文君
    • 摘要: 博尔赫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如果有天堂,那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则是我们攀登阶梯的场所。不过,图书馆不必千篇一律地由阅览室、藏书库组成。图书馆也可以很好玩,可以很浪漫,可以充满想象力,可以是周围居民们的学习与社交中心。毕竟,每个人对“天堂”的想象可大不一样,有人想坐着看书,就有人想躺着看书,有人习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有人想面朝大海惬意阅读……值此读书节,译文君就带大家打卡世界各地有趣的特色图书馆!
    • 郭旭峰(文/图)
    • 摘要: 我从怯懦中汲取了在关键时刻没有抛弃我的力量。——博尔赫斯很偶然地遇见,在办公楼遮雨棚下,右坡道的护墙的棱角处,站立着一棵瘦弱的、不显眼的百日菊,不多的叶子边沿因失去水分而枯黄,花骨朵怯懦、娇小,紧挨着冰凉的大理石墙面,寻找安身的依靠。人上班下班,车来往停启,微小的尘埃落在它颤抖的身上,时间久了,灰头土脸,像一个流浪多日的孩子住在桥洞的尘雾间,孤单、清寂,以至于我看到它,心忍不住动了又动。
    • 聂成军
    • 摘要: 在《词与物》前言第一段,福柯坦言博尔赫斯引述的“中国某部百科全书”是“我们自己思想的界限,即我们完全不可能那样去思考”。这种思想的界限通常被解读为“他异思想”生成的标志。但这个结论明显因其同义反复而失去表达的效度。将之置于法文—英文—(三个)汉译本构成的“歧异共同空间”内进行解读和激活,博尔赫斯引述的“中国某部百科全书”就呈现出四个“中国”的形象,而福柯的句子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纵向“跨越”来书写思想界限的可能,从而呈现出句子的思想灵韵来。
    • 杜海兰
    • 摘要: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作为幻想文学大师,其大多数重要作品的基础是幻想,他的幻想作品中既体现了他的现实观,也体现了他的幻想观,其中“梦”与“时间”是作为他实现幻想的重要方式。在《环形废墟》这一篇纯属虚构的哲学性短篇小说中,读者接受反应批判下,本文拟从域限幻想小说中读者的期待与感知的重建以及博尔赫斯的现实观与幻想观来探究博尔赫斯是如何利用现实与虚幻、梦与时间的哲学思想来引起读者“震感”的写作技巧,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博尔赫斯哲学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读者对内在的意识与激励的目标。
    • 陈宇宏
    • 摘要: “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人对图书馆的热爱,也道出了人们在内心深处寄予图书馆的深层价值期待。雨果曾说,“书籍是朋友,能引领我们散步在别人的灵魂中,是改造灵魂的工具,而书中的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而在我们的想象中,图书馆就应当是人类智慧的藏宝库,守护知识、传播智慧、见证历史。
    • 杨文臣
    • 摘要: 墨白最为服膺的文学大师是博尔赫斯,他的创作和博尔赫斯也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二人都将文学视为世界的隐喻,都痴迷于对梦境和迷宫的书写。不同的是,博尔赫斯非常看重作品的哲性品质,他在写作中极力回避或隐藏自己的情感表达,并尽可能将故事置于一个虚拟的历史时空中,以便让自己讲述的故事成为一种普遍的程式;而墨白不愿如此超脱,他的故事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之中。
    • 陈拉丁
    • 摘要: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博尔赫斯对侦探小说这一类别有着特别的偏好,推动了侦探小说在拉丁美洲的扎根、生长与传播。作为评论家,博尔赫斯撰写过大量与侦探小说相关的评论;作为作家,他进行了带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对拉美侦探小说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梳理、研究博尔赫斯撰写的相关评论、序言以及部分对他的访谈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观是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解读博尔赫斯侦探小说观,有助于揭示侦探小说的阅读、创作、评论之于博尔赫斯文学生涯的意义。
    • 关琳琳
    • 摘要: 残雪在创作中广泛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法,其中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对残雪文学观的影响尤为深刻。残雪对博尔赫斯的接受,明显区别于其他先锋派小说家拘囿于现代叙事技巧的学习与借鉴。首先,她对博尔赫斯的接受更多的是来源于对个人潜在记忆的注视和灵魂深处的审判,并强调作家是“灵魂的写作者”;其次,她着力阐明无意识世界的复杂性,主张创作理性与幻想并存的“纯文学”;最后,博尔赫斯小说中有一个核心的意旨,即其创作总体指向精神的无限性或时间的永恒性等命题,这对于残雪竭力构建“现代个人寓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付艳云
    • 摘要: 博尔赫斯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我对许多人说过,我做梦也想去中国”“长城我一定要去,我看不见,但是能感受到。我要用手抚摸那些宏伟的砖石”,他终身向往亲自踏上中国的土地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虽然不懂汉语但也通过译著阅读了大量中国名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虽然终其一生,他也未曾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亲身领略中国的文化底蕴,但他说,“我感觉,我一直在中国”,跨越国家、跨越种族,他远在南美大陆,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色彩,悄然地浸染融入其作品中,博尔赫斯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作品多次出现中国意象。《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作品中以中国为背景,出现众多中国元素,能够体现其中国情结的经典作品。本篇通过对《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解读,看博尔赫斯的中国情结。
    • 夏乐
    • 摘要: 拉美文学在中国的第一次热潮伴随政治外交的影响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在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热潮,随着文化开禁的步伐加快,重新放眼世界的中国作家和学者开始重新认识拉美这块文学沃土。而在中国文学界,从启蒙语境下以人文理性为核心、担负社会使命的“宏大话语”,到存在主义语境下以个体精神自觉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存的“个人话语”,时代文化精神的这种显著的逻辑转折体现出不断趋向现代主义的态势。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博尔赫斯的诗歌应时进入中国作家、诗人和学者的视野内,成为一个审美镜像和一种文化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