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8347篇;相关期刊413种,包括世界博览、文教资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等;纳博科夫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欣池、肖谊、储诚意等。
纳博科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347篇
占比:98.84%
总计:69152篇
纳博科夫
-研究学者
- 李欣池
- 肖谊
- 储诚意
- 文导微
- 王安
- 张俊萍
- 汪小玲
- 邱畅
- 吴娟
- 曹文轩
- 止庵
- 谢明琪
- 赵君
- 邱静娟
- 刘文霞
- 徐静
- 蒙柱环
- 陈为艳
- 陈辉
- 东西
- 丰云
- 冯泽寰
- 刘佳林
- 周翠华
- 尹家兵
- 崔永光
- 张佳玮
- 文清丽
- 望月
- 李小均
- 林燕红
- 段红
- 王丹
- 王天兵
- 王天翔
- 王文欣
- 莫传玉
- 袁晶
- 韩松晓
- 麦家
- 丁璐
- 于是
- 侯娜
- 侯珺
- 冯涛
- 冯积岐
- 刘建华
- 刘晗
- 刘江南
- 叶竹盛
-
-
管海佳
-
-
摘要:
已有研究多认为《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性结局来自于理性的缺乏,然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认知才是他不容忽视的悲剧成因。亨伯特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自我,造成精神疾病与自我认知的分裂;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世界,忽略对立范畴间的模糊性,不仅造成巨大的认知错位,还会摧毁被认知的对象。事实上,情感认知的巨大价值短暂弥补了亨伯特纯粹理性认知的局限性,也展现了小说在叙事层面的艺术价值。
-
-
周小雯
-
-
摘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的写作始终游离于对革命前俄国生活的追忆和无从逃避的流亡现实之间。身为俄裔流亡作家,他渴求通过在作品中创造“另一世界”来实现过去与现实间的平衡。192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机缘》可被认为是纳博科夫实践其这一文学要义的初步尝试。从小说中暗含的多个圆形结构“O”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无法和解的悲剧精神、卢兴中途破灭的自杀计划、埃琳娜丢失的婚戒以及卢兴记忆中的盲点这四个未能复合的圆形结构,研究揭示了《机缘》中记忆与现实之间难以企及的平衡以及纳博科夫“另一世界”的幻灭。
-
-
黄静怡
-
-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分析纳博科夫文学批评创作理论的三个独到之处,分别是现实与虚构、风格与结构、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对现实与虚构的理解,深刻影响了纳博科夫的写作策略,与对于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一道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与结构,如《洛丽塔》。
-
-
刘敏
-
-
摘要:
《机遇》是纳博科夫早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分析也值得探究。当拉康对主体与大小他者理论的阐释在《机遇》中具体化时,困在小他者的幻想中而失去真实自我的迷惑个体就是主体;复杂的社会状况就是折磨这些主体并控制他们欲望的大他者。《机遇》中主体深陷于小他者制造的幻象,因此无法建立真正的自我。同时,主体无法抵抗大他者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导致他们将自身的欲望置于大他者的掌控之中。
-
-
张琼
-
-
摘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纳博科夫开始进行文学创新,主张作者在故事中隐退,文本不指涉历史背景,祛除道德说教。纳博科夫的《王,后,杰克》在俄侨文学界引发有关他是否抛弃俄国文学传统的争议,“空心”的批判也随之而起。五十年代,《洛丽塔》引发欧美评论界对其作品的“道德”诘问。争议让研究者们发现作家隐藏于创作中的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民主观念、文学思想和哲学思考,而这些构成了纳博科夫艺术创作的底部图层。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主题研究结束了“非俄罗斯性”“不道德”“空心艺术”的伦理争议。
-
-
李寒
-
-
摘要:
小说创作、电影与绘画使纳博科夫成为一位“视觉艺术大师”。其中,电影不仅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其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小说在主题、人物、结构抑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皆具有电影元素而呈现出影像化特征,因此,其作品几乎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如果说影像化叙事是纳博科夫最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那么,蒙太奇叙事则成为其最独特的叙事策略和风格特征。影像化叙事是一种跨艺术的多模态叙事,可为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
-
-
曹文轩
-
-
摘要: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你不会“折腾”。那么,作文,究竟该如何“折腾”呢?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对于这个故事,纳博科夫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纳博科夫说,在尼安德特峡谷里,孩子跑岀来大叫“狼来了”,如果背后真的跟了一只狼.就不是文学了。而孩子大叫“狼来了”,背后却没有狼,这才是文学。
-
-
曹文轩
-
-
摘要:
作文写不好,是因为你不会“折腾”。那么,作文,究竟该如何“折腾”呢?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对于这个故事,纳博科夫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纳博科夫说,在尼安德特峡谷里,孩子跑出来大叫“狼来了”,如果背后真的跟了一只狼,就不是文学了。而孩子大叫“狼来了”,背后却没有狼,这才是文学。
-
-
李小敏;
朱蕴轶
-
-
摘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征兆与象征》充满存在主义的色彩,通过萨特的两个基本主义原则,即"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诞的",再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来探索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偶然性、空间混乱性以及人生的不确定性,向我们展示了即便人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还是逃离不了这个荒诞的世界.
-
-
王安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微暗的火》的分析聚焦于谁才是故事的隐含作者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认知不妨借鉴纳博科夫经常提及的黑格尔辩证法,将其视为一部由正旋金波特、反旋谢德、合旋纳博科夫所构成的和谐整体.读者在正反合的解读中,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整部小说,从而获得逐步深入却永无止境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