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亡

流亡

流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7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现代交际、看世界、郭沫若学刊等; 流亡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武俊浩、蔡震、金柄珉等。

流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7 占比:100.00%

总计:487篇

流亡—发文趋势图

流亡

-研究学者

  • 武俊浩
  • 蔡震
  • 金柄珉
  • 刘毅
  • 刘英梅
  • 赫云
  • 陶杰
  • 何其芳
  • 何爽
  • 倪光道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贝贝
    • 摘要: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身先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总统职务的暂时解除并不意味其政治身份和政治形象的解除。从蒋介石引退到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不论是宋美龄,还是国民党内的桂系、谋和派,抑或是国际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着不同的目的,或明或暗地考量并谋划着蒋介石的出处:出国,甚至流亡。蒋介石的个人出处问题不仅关涉国民党的分合,还会增加中国政治走向的变数,甚而关切亚洲的冷战形势。蒋介石也在或秘密或公开谋划和安排着自身的出处问题。
    • 摘要: 开发商:the Silver Lining Studio上架时间:2022恭喜,你在一场灾难中幸存!但现在食物短缺,危机四伏,你必须拿起锄头,到空中家园去种地!在灾后末日生存题材游戏《流亡云端》中,你既能体会丧尸围城的紧张刺激,又能感受在空中种植的快乐。故事的背景是灾后重建,一种不明原因的孢子雾气出现在城市中,许多人被感染变成丧尸,为了躲避地面上的丧尸,幸免于难的人只能到高空生活。
    • 郭尚民
    • 摘要: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人知。对此词开篇三句的赏析,历代评论家一般关注的是叠词运用之妙。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推清代徐釚,他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诚然,《声声慢》的叠词之妙是任何评家都绕不过去的,因为它们是那么的耀眼生辉,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可除了叠词之外,它们就没有别的可称道之处吗?“寻寻觅觅”一句其实是特别值得玩味的。主人公要“寻觅”什么呢?人们给出的答案基本是猜测性质的。沈祖棻先生说:“(寻觅的)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
    • 骆江瑜
    • 摘要: 木心大胆拥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二十五年的离散生活让他充分体会式的异质文化的碰撞,实现了“绍兴希腊人”两重身份的统一。在对东西方文学进行了整体上的统摄之后,木心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西方式小诗与东方式悲剧。小诗取西方风物,涵欧美景致,注入东方的冲淡、蕴藉,随手拈来、不露痕迹。小说少牧歌式的咏叹,熔铸着更为沉重和深邃的古希腊式悲剧气息。木心的文学风格一再更新、生长、创造,最终表现出混杂、开放、丰沛的美学特征。
    • 金向怡
    • 摘要: 改革开放到现在,是一个巨大的人口迁徙时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年的拆迁与改建,城市化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最终看到的却是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同一类面孔。人们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每个人心里都存有一个故乡,故乡意味着回归,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回归最终是成立了,而我们想象的回归是否真的能成立?
    • 朱炯
    • 摘要: 金向怡的作品《归来的流亡》,全篇60多幅数量的自传体影像集,是一首电影叙事诗,“我”经历了青春奋斗、辗转人生后急切地回归家乡,面对现代化社会进程中故土的变迁和故人的离散,“我”挣扎着寻找心灵的安身之处……
    • 蔡震
    • 摘要: 在郭沫若漫长的人生行旅中,先有1914年至1923年的留学生涯,后有1928年至1937年的流亡生涯是在日本度过的,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是他人生经历最为重要的两个时间段。日本成为其中的关键词。因此,“郭沫若与日本”这样的话题,应该是郭沫若研究学术领域的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涵和学术分量的课题。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 李聪聪
    • 摘要: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的佼佼者,她创作的词,不仅优美动人、风格独特,而且意蕴深刻、新颖别致,为后人所传颂。李清照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的南宋初年。深刻变动的社会背景使她写出来的词更具有神韵,展现出“柔”“刚”并济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李清照的词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描写少女、少妇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了多情善感的个性。后期主要描写流亡生活,具有哀伤的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 刘毅
    •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流亡学生流落北平,国民党东北党务组织为整合流亡群体、培育政治势力、救济家乡子弟,成立"党派色彩"浓重的东北中山中学。该校辗转千里流亡后方,保留民族教育火种,坚持抗日救亡,在抗战大后方培育了大批人才,为日后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郑骁锋
    • 摘要: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四月初八,文天祥来到温州江心屿。初夏的温州,气候清爽,草木滋润,正值好时节,但文天祥的心情却坏到了极点。作为宰辅级大员,这次出现在温州显得突兀而狼狈。文天祥是从元军大营中逃出来的,满身的血污说明了虎口余生的凶险。不过更令他焦虑的还是国事之危。临安政府已然投降,虽然各地有义军坚持抵抗,但在蒙古重兵碾压之下,纷纷溃散,眼见大宋即将全境沦陷,流亡君臣退无可退,他忧心如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