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伯特
亨伯特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14286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读书、文教资料、考试周刊等;
亨伯特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东西、侯晓囡、夏金玉等。
亨伯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286篇
占比:99.06%
总计:14421篇
亨伯特
-研究学者
- 东西
- 侯晓囡
- 夏金玉
- 庄宇琪
- 张素娟
- 徐华锋
- 徐玲
- 李媛君
- 李昕馨
- 李靖
- 江金波
- 洪烛
- 王天翔
- 谢华
- 韩松晓
- CC
- Ronni
- 何园园
- 佩尔·克罗格·汉森
- 侯双霞
- 倪霞
- 党玲
- 关欣
- 冯亦代
- 刘亚欣
- 刘佳林
- 刘志华
- 刘海燕
- 刘玉宝
- 刘畅
- 刘英蓣
- 刘颖
- 卢艳玲
- 叶先云
- 叶青
- 吕永林
- 吴甜甜
- 吴秀琴
- 吴红英
- 吴茜
- 周希琰
- 周锐
- 墨白
- 姜周群
- 孙丙堂
- 孙雨佳
- 寇才军
- 尚必武
- 尹家兵
- 巫晓凤
-
-
孙丙堂;
杨怡琼
-
-
摘要: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
-
王振平;
盖雪莹
-
-
摘要:
《洛丽塔》主人公的形象一直有多种解读.无论是亨伯特的偏执,自恋或是矛盾情结,还是洛丽塔的遗弃与恋父情结,都对二者的悲剧结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解读小说主人公的情结,不仅能让我们认识情结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更能让我们了解各种情结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家庭和社会原因.
-
-
-
姜周群;
雷庆锐
-
-
摘要:
贾宝玉和亨伯特都非常敬崇女性,但不是敬崇每一位女性.贾宝玉将没有沾染男性混浊习气的女性视若珍宝,而亨伯特对始终保持着稚气与青春气息的女性近乎疯狂,他们都将其摆在一个崇高的位置.为进行区别,本文将此类女性称为"女儿".透视贾宝玉与亨伯特女儿观念及其女儿观念之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表和里,并探寻其中的同与异.因各自存在的社会语境的差异性,且本身两部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揭示这种表象和探寻这种观念背后的意蕴具有丰富的意义.
-
-
陈晓晨
-
-
摘要:
小说《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上世纪创作的颇具争议性的长篇"爱情"小说,故事以中年教授亨伯特爱上十二岁的美丽少女洛丽塔为主线,亨伯特用自己一生的执念,造就了两个人的命运悲剧.该小说由于题材及情节设置一直饱受争议,笔者将借助情节浅析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
-
-
-
-
朱乐琴
-
-
摘要: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
-
项云光
-
-
摘要: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洛丽塔》是作者纳博科夫借以批判和抨击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小说通过描写"乱伦"这一母体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并以此特殊强烈的方式来揭露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和人的精神荒原.该小说的男主人公从始至终总身陷恐慌、彷徨、消沉等精神困境之中不能自拔.本文首先论述亨伯特精神困境的种种表现,进而探索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最后指出亨伯特无助的彷徨和无声的呐喊是资本主义世界悲剧的体现,要避免悲剧的重演,唯有健全病态的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