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彷徨

彷徨

彷徨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5篇、相关期刊518种,包括北方论丛、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彷徨的相关文献由7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照、陈方竞、王富仁等。

彷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5 占比:100.00%

总计:725篇

彷徨—发文趋势图

彷徨

-研究学者

  • 杨照
  • 陈方竞
  • 王富仁
  • 宋梅
  • 朱崇科
  • 臧文静
  • 雍晓芬
  • 丁颖
  • 刘佳祺
  • 刘再复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蒋雁虹; 赵歌东
    • 摘要: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 于晓; 秀梅
    • 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彷徨》是鲁迅先生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管时期(1924年—1925年)的短篇小说集,该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在这一时期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复杂心境。本文试图从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对整部小说内涵深厚的词、句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力求对小说有更准确地理解。
    • 李求君
    • 摘要: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作品,创作于1927年,真实而深刻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完全摧毁,底层人民仍然受到封建礼教以及宗法观念之束缚。这一时期的鲁迅从辛亥革命成功的狂喜中转入对革命的失望以及怀疑,从他将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就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
    • 靳书敏; 陈杰
    • 摘要: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与一群孩子不期而遇,然后不由自主地给予他们关爱,伴随他们成长,3年一个轮回。去年,我遇上了七(5)班,他们12岁的故事,有彷徨,更有期待。对不起,摸摸头"金疙瘩,银疙瘩……"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两个孩子嬉闹着,声情并茂地演绎着网上有趣的梗。我走近一瞧,发现有一个孩子是我的学生小钊。他也瞧见了我,欢快的声音戛然而止.
    • 黄健
    • 摘要: 对国人的创伤描写,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描写,是鲁迅《呐喊》《彷徨》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曾经是医学生的鲁迅,在《呐喊》《彷徨》创作中有着缜密的现代医学思维和诊治理路。他善于用医者的眼光来看待国人的创伤,通过对创伤病源由外而内的寻找与聚焦,对疼痛病根由表及里的触及与诊断,以及对呻吟病理由轻到重的审视与剖析,最终发现了蛰伏在国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沉疴,并予以详尽的“暴露”和精心的“疗治”,旨在“催人留心”,引起全社会“疗救的注意”。
    • 张佳滢
    •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呐喊》《彷徨》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为学界所忽视的特异现象:两本小说集所收录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反复出现了“灯”的意象,体现出了独特的写作寓意与文化内涵,使得“苦难之灯”“守旧之灯”“家庭之灯”成为鲁迅小说微隐而深刻的文本符号。而“灯”意象在鲁迅文本中所代表着的“沉思者”姿态与现代性的隐喻,更使得对“灯”意象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
    • 王晓侠
    • 摘要: 鲁迅每部作品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显著的个性特征。通过被塑造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作家透视灵魂的深刻,也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悲凉。作为鲁迅小说集的代表,《呐喊》和《彷徨》更加集中地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国民的认知与思考。挖掘文本,会发现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以《呐喊》和《彷徨》为例,详细地分析鲁迅作品中“施暴者” “ 受害者”“旁观者”“ 失败者”的人物形象。
    • 胡需恩
    • 摘要: 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两个重要的学习任务群,从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所需关注的内容。如何将两个任务群进行结合并实现“1+1>2”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新思路。《彷徨》这本小说集,就比较适合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和研究。
    • 李翠青; 汪成法
    • 摘要: 鲁迅小说因其鲜明的启蒙意义和富有战斗力的国民性批判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独树一帜.鲁迅往往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常态,从饮食出发,书写茶楼酒肆的时效性意义,透过重复性的家常饮食展现生存之态,并由传统习俗阐释封建礼仪的权威.饮食场景的呈现冲淡了小说的政治意味,增添了文学性,饮食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易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由饮食产生的悖论书写形成一股张力,具有幽默的批判性意味.
    • 刘敏
    • 摘要: 谈起未来规划,脑海里想起“人生没有设计,你离挨饿只有三天”这句话,话虽夸张,但细细想来,不无道理。人生没有目标,便会彷徨不安,不知该去往何处。未来5年,我要为自己的青春做个打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