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野草

野草

野草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1116种,包括青春岁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鲁迅研究月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野草的相关文献由186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清玄、李玉明、鲁迅等。

野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0 占比:97.1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2.76%

总计:2141篇

野草—发文趋势图

野草

-研究学者

  • 林清玄
  • 李玉明
  • 鲁迅
  • 王吉鹏
  • 兰伟
  • 刘文福
  • 孙丽华
  • 张源
  • 温振海
  • 王士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俊虎; 李柔
    • 摘要: 鲁迅对死亡是从不避讳的,其死亡观的形成与个人童年经历、人生体验以及自我在感悟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倾向有关。《野草》蕴含着鲁迅关于生命的哲思。鲁迅以生死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作为文学言说的切入点,旨在阐释生命的价值,揭示社会及人性的冷漠和隔阂,其本质不是怀疑生命的意义,而是鼓励个体走向生命自觉,追寻人生价值。由此观之,《野草》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 孙茗琸
    • 摘要: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 樊昕媛
    • 摘要: 《野草》一直以来被认为表达了鲁迅的生命哲学,鲁迅创作《希望》处于社会背景及生活环境绝望之时,研究者更多看到的是本篇中黑暗绝望的情感音符,但却忽视了这支绝望变奏曲下希望的潜流。本文通过对《希望》进行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鲁迅自身的生命体验,从希望到质疑希望,由怀疑希望到放下希望,因放下希望获得真实的“希望”三个方面看鲁迅生命全部的意义与真正的价值所在。
    • 张春蕾
    • 摘要: 小时候的萧红分不清谷穗和狗尾草,闹了笑话。谷穗和狗尾草乍看极其相似,不熟悉它们的孩子容易将它们认错。谷穗和狗尾草为什么长得这么像?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狗尾草是谷子的祖先。谷子是禾本科植物,古称稷、粟,也称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当今国人的主要粮食之一。谷子在我国种植较为广泛,成熟的谷穗一般呈金黄色。狗尾草也是禾本科植物,长得像狗尾巴,是一种野草。我们能在荒野、路边看到它们。
    • 马莹莹
    • 摘要: 鲁迅在青少年时期储备的大量的古典与西方文学资源暗含了鲁迅潜在的文学追求与文学梦想。鲁迅《野草》所构造的“梦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鲁迅“潜在文学梦”。作为《野草》世界不可逃避的魅影,现实暗示《野草》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割裂,进而显示出《野草》中的鲁迅与外部世界的鲁迅的差异性。它的出现没有使《野草》丧失独立性,《野草》整体“梦境世界”本身具有自足性。正是现实在其中的张力,更能彰显《野草》实现鲁迅“潜在文学梦”对于鲁迅自身以及理解鲁迅的意义。
    • 张景兰; 尤一涵
    • 摘要: 《野草》是一部有着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核的伟大现代性诗学作品。在《野草》中,诗人鲁迅使用以对峙和争辩为特征的“双声语对话体”,构成了由若干接续不断的尖锐二元对立矛盾组成的一个巨大矛盾旋涡,又在二难困境与二元对立的矛盾旋涡里寻找并创造了名为“归处”“敌人”“语言”和“自我”的“中间地带”,在这个过程里诞生的新的语言形式,既是中国诗歌由古典范式中脱出、迈出极具现代性的里程碑式的一步,也是诗人鲁迅在这个自己创造的、纠结了无数矛盾且永不闭合的开放场域里,踏上永恒的“走”的旅途的一步。
    • 刘奎
    • 摘要: 《野草》系列期刊是1940年代重要的文学期刊,该刊集结了夏衍、聂绀弩、秦似等左翼文化人,在鲁迅之后继续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巩固左翼的文化领导权,该刊先后集中开展三次批判:一是批判战国策派,弘扬民族主义。二是批评自由主义。在冷战格局下,批判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对沈从文的文艺和思想的批判,介于批判战国策派与自由主义之间。三是积极传播延安文艺思想,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国统区的整风运动。该刊对战国策派和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左翼文艺争取并逐步取得国统区文艺领导权的过程,自我批评是左翼文艺权势的内部重构,也是延安文艺思想确立全国性文化与思想领导权的一环。
    • 郝家玉
    • 摘要: 《野草》是鲁迅先生最欣赏的著作之一,是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被誉为最具鲁迅个性的作品。《野草》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书中极具象征性的文字让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来阅读理解。本文分析了《希望》和《过客》的思想联系,阐述了拒绝“平安”的麻木和安逸;在“东与西”之间寻找前路;即使希望和绝望皆为虚妄,却仍要不辍行走,反抗绝望的主题思想。
    • 崔绍怀; 崔语桐
    • 摘要: 鲁迅《希望》中流露的情绪是作者个性心理及思维方面的外化,是其焦灼、困顿、彷徨、失望、绝望、虚妄与希望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绪的展现,更是其当时精神状态的表达。寻求希望的征途,存在失落的希望、坠入痛苦境地、断绝希望等情况。鲁迅感受绝望,知觉绝望,绝望到极点。再进行绝望的抗争,很大程度上鲁迅想摆脱绝望,进而获得希望或新生,为走出茫茫的暗夜提供精神动力。这对于研究鲁迅的哲学及《野草》的生命哲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 张翼
    • 摘要: 三字俗语在汉语中广泛应用,该文以鲁迅的散文《野草》为例,先将书中的三字俗语进行分类,研究每种分类下的三字俗语翻译策略,并且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方面,评价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和译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