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
战国策派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204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重庆社会科学、学术探索、学习与探索等;
战国策派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小玲、徐旭、王学振等。
战国策派
-研究学者
- 尹小玲
- 徐旭
- 王学振
- 周若清
- 白杰
- 李雪莲
- 何俊
- 张彦铎
- 李扬
- 林燕喜
- 田亮
- 蓝启红
- 雷戈
- 高阿蕊
- 黄怀军
- 万安伦
- 伍春辉
- 余永和
- 刘奎
- 刘武中
- 刘美丽
- 史金豪
- 叶金辉
- 吕希晨
- 吴世勇
- 吴中杰
- 吴禹星
- 孔许友
- 季进
- 宋强
- 布小继
- 张广智
- 张春晓
- 张晓唯
- 张武军
- 张江河
- 徐勇
- 徐家盈2
- 徐良利
- 於璐
- 暨爱民
- 曹典
- 曾理
- 李红
- 李红莹
- 李继凯
- 李超
- 李金凤
- 李长林
- 李雪松
-
-
刘奎
-
-
摘要:
《野草》系列期刊是1940年代重要的文学期刊,该刊集结了夏衍、聂绀弩、秦似等左翼文化人,在鲁迅之后继续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巩固左翼的文化领导权,该刊先后集中开展三次批判:一是批判战国策派,弘扬民族主义。二是批评自由主义。在冷战格局下,批判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对沈从文的文艺和思想的批判,介于批判战国策派与自由主义之间。三是积极传播延安文艺思想,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国统区的整风运动。该刊对战国策派和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左翼文艺争取并逐步取得国统区文艺领导权的过程,自我批评是左翼文艺权势的内部重构,也是延安文艺思想确立全国性文化与思想领导权的一环。
-
-
董成龙
-
-
摘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彼时,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Max Wetheimer,1880-1943年)开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亦即完形心理学(configuration),特意申说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林同济(1907-1980年)于1928-1934年留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林同济译作“体相”或“统相”)和尼采学说影响最深。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执教,1940年创办《战国策》杂志,遂以战国策派闻名于世。
-
-
程韵
-
-
摘要:
自由党派知识分子陈铨是"战国策派"少有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倡导者,他创作于1941年的四幕剧《野玫瑰》就是其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实践成果.但剧作发表后却被国民党方面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导致后来陈铨被扣上"反动""右派"的帽子长达二十年.《野玫瑰》受批判的原因,一方面固然包含残酷、不可抗的历史、政治因素,但另一方面,剧作客观呈现出的部分艺术特点(包括佳构剧形式和对汉奸王立民形象的塑造),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陈铨自身的性格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给了国民党方面可乘之机.
-
-
林慧川
-
-
摘要:
抗战是中国文化重构的时刻,其时中国学者在文化重构之致思上借鉴德国思想文化者,以贺麟与战国策派为典型.坚守儒家立场的贺麟,试图以黑格尔哲学拓展儒家思想之本体论空间,进而铸造一个儒家体系的现代中国.战国策派则试图通过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对中国文化“文”“武”分离的弊病观照,并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升华中国之游侠文化传统,最终建造一个文武兼备的现代中国.双方对于德国思想经验之师法,旨趣皆在于对本土文化传统作一现代国家维度的转换.但对儒家与游侠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召唤,却让贺麟与战国策派由最初的共谋而分道扬镳.这一隐微的思想史图景,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与主体确立问题上的内在矛盾.
-
-
何俊
-
-
摘要:
抗战背景下的昆明,随着战事的发展,逐渐成了文化中心。以《战国策》派为代表的各路思潮,在祖国的边疆,争论这中国何去何从这个历史性的命题。沈从文在昆明时期,于《战国策》上发表过杂文九篇,涉及文学、教育、妇女等若干问题。本文将以沈从文在《战国策》刊物上发表的杂文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沈从文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一探沈从文的忧国之思。
-
-
何俊
-
-
摘要:
因抗战原因迁居昆明的沈从文,经历了半生漂泊与战乱,在偏安一隅的昆明,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区别于我们所认识的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战国策》展现了作为杂文家的沈从文对于时代、对于社会的许多思考.本文以沈从文在《战国策》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主题杂文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沈从文的文学观念的特征.
-
-
李雪莲
-
-
摘要:
希腊神话为《战国策》派的“尚力政治”“尚力人生观”“大战国时代”等观念提供了丰富的说辞和希腊文化的思想支持,以何永佶、林同济为代表,对希腊神话的赞美和引征是《战国策》派学人较为显著的言论特色.这一特点既显示了他们以希腊文化资源作为其思想主张之理论支撑的用意,又包含了以希腊文化映照中国文化在应对现实民族危机能力上的缺点与弱点的目的.由此,《战国策》派撷取希腊文化的偏向十分明显,这也是在特殊的战争背景下,关心国族存亡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子之深重的危机意识与强烈的焦虑感所导致的结果.
-
-
陈思广1;
徐家盈2
-
-
摘要:
作为一名哲学家,陈铨对叔本华哲学和尼采哲学的深刻理解使他形成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并从尼采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将其作为解释和解决当时中国各种问题的思想资源,悲剧和“民族文学”也成为他的小说创作理路。这使得陈铨在长篇小说创作实践中,不仅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尼采的“超人哲学”观念凝聚人物形象,还以对“人”的形而上讨论设计人物对话,甚至小说的根本立意都围绕“生存的痛苦”而展开,其小说萦绕着鲜明的“叔本华味”和“尼采味”。这种浓郁的哲学意味使得陈铨与其他新文学作家区别开来,不仅以其哲理玄思填补了中国哲学小说的空白,也以精巧的结构艺术为现代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文学史意义不应忽视。
-
-
王丽
-
-
摘要:
林同济不仅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同时也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莎士比亚专家.他一生情系莎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凭借自身深厚的中西语言功底和精湛的莎学造诣,潜心投入莎剧的校勘、翻译、研究以及新中国莎学的普及和建设,完成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为新中国薄弱的莎学研究做了许多札实的基础建设工作.
-
-
李金凤
-
-
摘要:
学术界关于“战国策派”的内涵、成员、聚合、刊物、外围等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或者莫衷一是.至于它与《民族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法西斯主义、国民党的关系等等,更显得神秘混沌.因此,“战国策派”亟需得到辨析和考证.学界意识到“战国策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质,却忽视了它的流变性、阶段性的特征.同时,“战国策派”的研究仍未能摆脱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左翼思维模式.要把握“战国策派”真实的状况,必须在立场上超越、价值上突围,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预设框架和思维模式,回到历史现场和历史语境中,从原始刊物人手还原“战国策派”的基本史实,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考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