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同济

林同济

林同济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7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政府法制、瞭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林同济的相关文献由6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民、王丽、卢毅等。

林同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79 占比:98.93%

总计:7257篇

林同济—发文趋势图

林同济

-研究学者

  • 李伟民
  • 王丽
  • 卢毅
  • 尹小玲
  • 张武军
  • 李乔
  • 林同济
  • 田亮
  • 蒙树宏
  • 赵守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成龙
    • 摘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彼时,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Max Wetheimer,1880-1943年)开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亦即完形心理学(configuration),特意申说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林同济(1907-1980年)于1928-1934年留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林同济译作“体相”或“统相”)和尼采学说影响最深。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执教,1940年创办《战国策》杂志,遂以战国策派闻名于世。
    • 摘要: 云南大学政治学学科建立于1925年,是当时东陆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科之一。民国时期,以浦薛凤、陈复光、林同济、王赣愚、何永佶、曾炳钧、潘大逵、汤鹤逸、纳忠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曾在此执教。东陆大学与中东部高校遥相呼应,共同开启了中国政治学学科构建和发展的时代大幕。历史上,浦薛凤最早编译《政治思想史》并在东陆大学完善及应用其“政治五因素”论,被认为是早期政治学中国化的典范。
    • 陈保中
    • 摘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性改造思想推向了高潮.抗日战争时期,以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再次将其视为解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胡适与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地方,两人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侧重点和对国民性改造的目的 及出路方面.
    • 大藏嘉1; 崔曜1
    • 摘要: 陈光甫(1881—1976),生于江苏镇江,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中国近现代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陈光甫还和张嘉璈、李铭、钱新之一起被称为民国银行家的''四大名旦''。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旅游业鼻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旅行社。
    • 叶向东
    • 摘要: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是林同济晚年文艺思想形成、衍变的直接动因.他的文艺不能脱离政治,强调文艺的独特性和文艺体制、机制创新,强调对西方经典艺术的吸收和借鉴的重要性,提倡文艺创作的莎士比亚化等文艺思想,对当时文艺体制的形成和文艺创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左玉河
    • 摘要: 晚年孙中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提倡恢复中国固有道德并对其作了现代式的阐释,奠定了国民党人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的基本态度.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在高扬民族主义旗帜之际,对包括“忠孝”在内的中国固有道德作了战时阐释.现代新儒家、战国策派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探究,力图对“忠孝”观念作适乎时代的新解释.国民党着力阐述“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强调忠于国民党及其领袖.新儒家从学理上阐明了忠孝观念与家族制度的关联,注重其内涵的转变,重忠轻孝,强调忠于民族国家.贺麟对传统“五伦”观念的阐释、冯友兰对“忠孝”观念的分析、梁漱溟及谢幼伟等人对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阐述较为突出.以林同济等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从所谓“大政治时代的世界”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传统“忠孝”观念,不仅对“忠孝”内涵作了适合战时需要的新阐释,而且公开提出“忠为第一”“忠为百行先”的观点,强调“先忠后孝、忠在孝先”原则,主张扩大忠之范围,将“孝”局限于家庭之中.对“忠孝”观念进行现代阐释并促使其现代转化,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样,作为儒家伦理核心的“忠孝”观念,在多元化的现代阐释中获得创造性转化之良机.
    • 王丽
    • 摘要: 林同济不仅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同时也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莎士比亚专家.他一生情系莎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凭借自身深厚的中西语言功底和精湛的莎学造诣,潜心投入莎剧的校勘、翻译、研究以及新中国莎学的普及和建设,完成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为新中国薄弱的莎学研究做了许多札实的基础建设工作.
    • 王丽
    • 摘要: Professor Lin Tongji was a well-known scholar of Shakespeare study.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amlet has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fea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mer-its,Lin manag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semblance both in spirit and in form in his translating Hamlet. As to the form,he chose to render the verses in original play into verses in Chinese and tried his best to re-produce the poe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play,which reflects likeness in form.As to the language,he basi-cally adopte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and was highly faithful to the unique charm of orig-inal languag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likeness in spiri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ge effect,Lin also took into account the theatrical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play to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used catchy lines for the purpose of stage performance.Generally speaking,Lin’s translation of Hamlet reflects his tireless efforts of pursuing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literary merits and stage effect.%作为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林同济教授一生情系莎学,他的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从译作的文学性来看,林教授做到了形神兼备移译莎剧,形式上以诗体译诗,努力还原其诗剧的原貌,体现了“形似”;语言上则基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移译原剧独到语言,再现原剧之神韵,力求“神似”。同时,努力兼顾原剧的戏剧表演性特征,译文雅俗共赏,台词力求上口,力求可供演出之用。总体上,他的译作体现了译者追求文学性与戏剧表演性兼顾的不懈努力。
    • 王丽
    • 摘要: 作为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林同济教授一生情系莎学,他的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从译作的文学性来看,林教授做到了形神兼备移译莎剧,形式上以诗体译诗,努力还原其诗剧的原貌,体现了"形似";语言上则基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移译原剧独到语言,再现原剧之神韵,力求"神似"。同时,努力兼顾原剧的戏剧表演性特征,译文雅俗共赏,台词力求上口,力求可供演出之用。总体上,他的译作体现了译者追求文学性与戏剧表演性兼顾的不懈努力。
    • 摘要: 正《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作者:曾讲来定价:48.00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者用了多年的时间,从海内外收集了三百多枚晚清的明信片、照片、画片及邮票、封函等,以人物、事件为主题,按时间顺序编辑成册。书中不仅展现了以"末代王朝的代表人物""清末的监狱和酷刑"为代表的帝国没落景象,更展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甲午战争""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