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
国民性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5篇;相关期刊912种,包括东岳论丛、河南社会科学、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暨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民性的相关文献由146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樊星、单波等。
国民性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樊星
- 单波
- 周福振
- 孙强
- 孙拥军
- 李卓
- 李麦逊
- 秦林芳
- 詹佩
- 许宪国
- 迟蕊
- 郭运恒
- 付可尘
- 刘丁如
- 刘江
- 刘黎明
- 周迎春
- 唐辛子
- 张光芒
- 张建立
- 张旭
- 徐海荣
- 施由明
- 曹林红
- 李冬木
- 李立平
- 李莉
- 王福湘
- 管勇
- 郭现军
- 金雁
- 陶东风
- 丁辉
- 于伟
- 于文秀
- 付培丽
- 何雪雁
- 佚名
- 俞祖华
- 冉思源
- 冯昊
- 刘丽华
- 刘俐莉
- 刘保昌
- 刘卫英
- 刘增人
- 刘安海
- 刘尚慈
- 刘新如
-
-
陈艺璇
-
-
摘要:
鲁迅在杂文中多次引用有关张献忠的野史,他看重野史体现的民间话语,立足野史对待屠杀和破坏的态度,以张献忠为切入点剖析了根深蒂固的国民性。鲁迅将历史视为循环往复的过程,他通过张献忠野史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揭示出自利的破坏心理和奴性是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鲁迅还根据张献忠"来了"的野史做出"‘贼’即民耳"的判断,"贼""民"身份的模糊意味着张献忠等古代农民起义者无法带来革新,"贼"与"民"始终处于杀与被杀的蒙昧的状态,这一历史经验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也多有体现。
-
-
李今;
陈雨泓
-
-
摘要: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并非出于单纯的学理思考,其中也包含国民性批判的时代话语。他有感于国人执着于私利,借法兰西“优美”的民族性审视中国,试图以美育改造国民性。1916年蔡元培反对孔教为国教,是“美育代宗教”提出的另一背景,“美育”同时指向儒家礼乐文化,“非孔教”仍是为了批判国民性。蔡元培的美育论述倡导舍己为群、从容超脱的精神,此二种倾向的平衡构成蔡元培理想中的国民性格,为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提供了世界化与中庸化的模式。
-
-
俞佳宜
-
-
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北京市民社会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独树一帜地从文化层面观察、描写市民家庭和社会,从而寻求更新民族文化、重塑国民性的道路。其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将传统家庭置于战争的社会背景中,来反思家族文化带给国人的影响。在表现对传统文化、家庭关系深沉眷恋的同时,更深刻地体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本文运用家族文化理论,通过老舍先生对传统伦理文化眷念与反叛的复杂情感从而探讨国民性改造的可能和路径问题。
-
-
饶胜男
-
-
摘要:
日本是一个重实用性和驱功利性的民族,这种特性深植于日本的国民性之中。本文着眼于日本实用心理的形成原因和性格特征以及该特性的表现等方面,通过分析日本的实用主义来探究日本的国民性,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为两国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启示。
-
-
乔世华
-
-
摘要: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散文名作,不过三四千字,廖久明教授却用了整整一本《鲁迅〈藤野先生〉探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来研究这篇文章:讨论“幻灯片事件”的真伪,还原“解剖学笔记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鲁迅不写同在仙台的同乡施霖的原因,从日本学者对《藤野先生》的研究来考察日本人的国民性,辨析《藤野先生》“讲义”的指涉对象及鲁迅仙台医专讲义的“失而复得”经过,研究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过程、状态、思维流程与特点,认定《藤野先生》的体裁。
-
-
黄金辉;
陈崇仁;
李晓峰
-
-
摘要:
“国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产物。中华民族作为现代中国的国族,也具有民族性和国民性双重特性。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通过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中华民族观念政治社会化和国民身份法治化过程形成的。忽视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就难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无法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建设路径包括培育国民意识、强化国民身份,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法治化等方面。
-
-
温思晗
-
-
摘要:
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二马》主要讲述了马家父子赴英开店的故事,塑造了具有传统思想的老马父子和个性突出的英国母女形象,并将其作为最明显的两个对照组。通过对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作者申述了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描述了中国人民根植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国民性弊端。老舍将“他者”置于一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境中,叙述异国故事,刻画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二马》对国民性的精准剖析、对留洋读书人的描绘,以及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和对爱国救亡运动的呼吁,直至今日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文章对《二马》的国民性思想展开研究。
-
-
张钊贻
-
-
摘要:
《狂人日记》所记"吃人"事实,有象征意义的理解,也有实指的解读,两者互为补充.文章通过中外"吃人"历史的比较和分析,结合笔者对鲁迅中国文化和"国民性"问题的理解,认为"吃人"并非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本身所特有,"吃人"实际上违背中国文化的目标和理想,只是"国民性"堕落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事实和象征意义的"吃人"与"不再吃人"的较量其实并没有终结,"不再吃人"的社会文化还有待大家争取和捍卫.
-
-
李学春
-
-
摘要:
尝闻陈师曾有言:"吾国美术自古以来最为发达,书画、雕塑、建筑皆能表国民性之特长……唯书与画,授受渊源,自古迄今,统纪分明,蔚为大观。"读中国绘画史,如绵延之山脉、浩瀚之江河,起伏跌宕,亘古神奇,或质朴简率之帛画,或古拙雄健之画像砖石,或富丽沉厚之敦煌壁画,或风流蕴籍之人文画,或重彩,或水墨,或工谨,或写意,风格万千,流派纷呈,然无不流露中华民族之思想、情感、观念、意趣,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强烈而独特之审美意识。
-
-
陈兵
-
-
摘要:
19世纪晚期英国作家莱德·哈格德以富于异国情调的非洲历险小说颂扬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和男子气概,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期中国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翻译了大量哈格德的作品.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林纾有感于中国积贫积弱、面临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试图借助翻译哈格德等人的作品来倡导尚武精神,希望以此来重塑荏弱的中国国民性,从而强国保种.为此林纾在翻译中刻意凸显哈格德小说中人物的男子气概,并将其改造为一种带有儒家伦理内涵的豪侠精神.
-
-
-
-
-
-
朱坤容
- 《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闻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本文试图从武士道的基本典籍—《叶隐闻书》出发,考察武士道的重要精神之-生死观,佐证武士道对理解日本民族国民性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