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7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篇;相关期刊389种,包括齐鲁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鲁迅杂文的相关文献由5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杜一白、王嘉良、李正浪等。

鲁迅杂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0 占比:96.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9 占比:3.82%

总计:760篇

鲁迅杂文—发文趋势图

鲁迅杂文

-研究学者

  • 杜一白
  • 王嘉良
  • 李正浪
  • 潘颂德
  • 王献永
  • 刘泰隆
  • 王吉鹏
  • 阎庆生
  • 陈晨
  • 吴中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宇
    • 摘要: “逻辑的力量”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逻辑理论+事例分析”的机械教学,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发现潜藏其中的逻辑奥秘,有效避免逻辑教学的“去语文化”。杂文是与逻辑教学最相匹配、最宜组元的学习资源。杂文中的概念、判断、命题、推理、论证等都可作为“探究对象”开展研习活动。
    • 陈艺璇
    • 摘要: 鲁迅在杂文中多次引用有关张献忠的野史,他看重野史体现的民间话语,立足野史对待屠杀和破坏的态度,以张献忠为切入点剖析了根深蒂固的国民性。鲁迅将历史视为循环往复的过程,他通过张献忠野史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揭示出自利的破坏心理和奴性是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鲁迅还根据张献忠"来了"的野史做出"‘贼’即民耳"的判断,"贼""民"身份的模糊意味着张献忠等古代农民起义者无法带来革新,"贼"与"民"始终处于杀与被杀的蒙昧的状态,这一历史经验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也多有体现。
    • 何心雨
    • 摘要: “书”,简单的一个字,却代表着一个个用文字记录的多彩世界。你可以在书里尽情地探索,关于生活,关于科学,关于历史,甚至是超乎现实、天马行空的想象。书的世界包罗万象。无论是谁,只要打开书本,都能从中受益。从小学开始,我的父母就十分鼓励我读书。对于我购书的请求,父亲一向都会慷概解囊。记得有一次,父亲指名让我买回一本《鲁迅杂文选》。
    • 聂虎; 封兴中
    • 摘要: 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以引文、拼接、用典、戏拟等形式存在的多种互文现象,或在野与正的对质中解构、批判互文本,或与互文本相互引证共鸣。鲁迅通过互文性写作,使杂文创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话语实践,在与各类话语辩驳、争鸣中,构建起自身的异质性个人话语,形成了以“杂”为著称的杂文文体。鲁迅杂文对既定程式归化的拒绝,也对读者的阅读实践提出挑战,最终召唤出具有反思、批判意识的独立的现代自我。
    • 刘凤桥
    • 摘要: 一位于杭州西湖边的雷锋塔,曾因《白蛇传》的传说和列入语文课本的鲁迅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我的砚台藏品里,有一方黄元秀手制并题铭的雷峰塔砖砚,是一件重要的藏品。这方砖砚就是以雷锋塔的塔砖为材雕刻而成的。此砚形制硕大,朴茂苍古。
    • 卢建飞
    • 摘要: 任蒙,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武汉散文学会会长,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曾获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金奖等,著有《任蒙散文选》《反读五千年》《走向另一个自己》等散文集。任蒙认为,散文作家的艺术视野、艺术境界、历史观念、历史思辨、文化理念、文化担当、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与散文写作密切关联,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则是"史、思、诗"的融合。当代作家需要重视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写出具有"时代难度"的散文。本次访谈是任蒙结合几十年来个人写作的经验,对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展开的历史性回顾与总结,也是散文写作理念、视野、方法的开创性探索,对当下散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 朱惠明
    • 摘要: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内容涉及到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杂文内容丰富、颇具时代性特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问是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句形式,鲁迅通过各种设问的方式将隐藏在其中的一种预设或作者内心所想、自身的态度表现出来.文章将以设问的含义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鲁迅杂文的设问途径展开深入的分析.
    • 李景平
    • 摘要: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林草局首席科普人文专家。著有新闻四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洗尘》《千秋人物》《树梢上的中国》,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树梢上的中国》获全国首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第一名。
    • 孙伟达
    • 摘要: 从最早的以物寄情、以咏叹情到后来的"以笔为戈""以文传思",从屈原之《离骚》、《诗经》之《雅》到科举文章、鲁迅杂文,文学与政治常常会产生特定的联系。当人们放眼于近百年文学与政治巨变时期,浩瀚的文学作品中产生的文学与政治对话作品,其对话张力随社会特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由刘锋杰、薛雯和尹传兰编著的《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一书,对我国近百年的文学与政治相互对话与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