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
生死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0年内共计10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9篇、会议论文31篇、相关期刊660种,包括学理论、青春岁月、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八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生死观的相关文献由1112位作者贡献,包括孔令龙、郑晓江、刘伟等。
生死观
-研究学者
- 孔令龙
- 郑晓江
- 刘伟
- 今枝由郎
- 姜淑兰
- 王水静
- 班玛更珠
- 于洪燕
- 倪绮琪
- 刘亚莉
- 刘伟生
- 吴磊
- 孙晓柳
- 张宇
- 李敬
- 杨孝军
- 王静
- 陈南先
- 陈艳萍
- 靳凤林
- 于洪霞
- 付嘉豪
- 俞芳
- 倪萍
- 刘妍
- 刘明
- 刘焕猛
- 刘珍珠
- 叶利亚
- 吴海琴
- 吴颖芳
- 周艳芳
- 周贝利
- 唐丕红
- 唐余富
- 大津秀一
- 姚思泉
- 姜志刚
- 孙烨
- 孟繁英
- 孟红
- 宋丹
- 宋晔
- 宣平
- 崔亚蒙
- 崔菁菁
- 巩亚男
- 庞燕宁
- 张丽红
- 张伟
-
-
宋涛
- 《教育科学论坛》
| 2020年
-
摘要:
孔子在对生与死的深刻认识中酝酿出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对待生死的基本态度是贵生慎死,认为生与死的运转受"天"与"命"的掌控,强调由生向死的历程中要有弘道成仁的终极追求.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有:一是生命应顺应自然之道,在追求生命意义中寻求生命的超越;二是在人与生态的伦理中选取"善""仁""义"等;三是以人性向善之基养成君子的人格.最后,孔子的生死观与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加强生命的本体体验,努力追求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价值.
-
-
李苗苗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郁川浮游》是由邵然执导的剧情片,描写了一个患有尘肺病的石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家乡的故事.影片聚焦于千岛湖旁的小镇郁川,描写了新安江水库的建造对于郁川人民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影片在底层叙事的手法之下,关注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之下个体的精神世界,以私己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人们关于故乡的苦难记忆.同时,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下传递出影片的生死观,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痛苦与彷徨.
-
-
何汶;
陈烨
- 《住宅科技》
| 2020年
-
摘要:
在国内以往的城市化中,只有少量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废墟得到保护,而大量饱含城市集体记忆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存在.研究文化观念否定岁月价值的机制原理,可以为保护这类建筑遗产的弱势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生死观"和"传统废墟观"展开研究,前者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的建造材料和重"式"轻"代"的营造方式,进而无意识地影响了岁月价值的有效累积.后者使废墟成为传统文化的消极符号,使人们有意识地忽视了岁月价值的历时性.应转变这种传统认知,选择性地对具有潜力的一般历史建筑废墟进行活化,使其重获新生.
-
-
魏镇
- 《南方文物》
| 2020年
-
摘要:
墓砖反书现象出现于两汉之际,流行于六朝时期.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工匠疏忽所致,它的出现和流行与当时生死异路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墓砖反书文字与反向图像一样,都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来强调生死有别的朴素表达方式,与同时期流行的镇墓文等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它的流行展露了时人生死观的一次重大转折,体现了丧葬思想在墓葬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
-
-
-
王静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 2020年
-
摘要:
自20 世纪以来,西方的意识流作品逐渐传入中国文学界。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流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学者和译者 总结了意识流的特点,并为将这些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付出了不懈努力。然而,一些翻译作品似乎破坏了意识流原始形式的美,致使读者对 意识流特点的把握和欣赏能力稍显欠缺。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墙上的斑点》为例,基于作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探讨意识流作品 翻译策略。该策略建立在联系作者的内部独白、时间和空间反思以及生死价值的基础之上,并且以具体的翻译为媒介,使读者享受意识流作 品的魅力。
-
-
-
-
周广友
- 《全国青年哲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
| 2011年
-
摘要:
船山从"生与命"、"化与基"、"形与气"、"养与性"等层面来阐释"生"之现象及成因.用"往来说"释生死,认为"有往来而无死生",对"所自往"与"所自来"、"所以往"与"所以来"、"同往同来"与"异往异来"等关系作出阐释,涉及到往来之状态、方向、原因和动力等理论层面.用"聚散说""屈伸说"释往来,倡导"扶清抑浊"之功,建立了一种完备的体现儒家精神的"贞来善往"、"珍来慎往"的生死观.据此对道家的主静贪生思想与佛家的"趣死说"和"死此生彼"的"轮回说"进行了严厉批判.船山的生死观细致而深刻地回答了人生的来源和归宿、意义与价值问题,描绘了一幅健实主动、生生不息的世界图景,彰显了人类"为天地立心"、"参赞天地化育"的价值观念和宇宙情怀.
-
-
-
Zhang Pu;
张普;
Shi Dingguo;
石定果
- 《第八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引入生命科学的观点来看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观察、分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最近五年的测量数据,对目前汉语语言文字应用的实态(包括稳态、动态,主要是5年的通用领域的稳态)进行探讨.文章从生命科学的"生死观"、"消长观"、"环境观"三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段的现代汉语字、词、语的发展变化,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主要写生死观和消长观两个视角,本文为下一部分,写环境观视角,又分为自然生存环境和心理生存环境两个分层次,引用数据又增加了《深圳特区报》26年通用词语稳态部分的统计分析数据.
-
-
-
彭娜娜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死亡认知是人类死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息息相关.丧葬仪式不仅仅只是一种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认识的最后沉淀.本文以盘县羊场布依族"非正常死亡者"的丧祭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该仪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原始的生死观,以及"非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仪式"在社会秩序的强调和整合上的终极意义.一种成熟的文化必定是善待死亡的文化。也许对于死者亲人以及其他参与葬礼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仅在于仪式本身。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丧葬礼仪对一个文化群体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这些神职仪式让那些不可知的、神秘的,甚至是“不洁的”东西得到妥善的处理。在这过程中,一切带有“神圣”意义的象征符号都是可以解释的,人们在仪式中的一切行为也都不是杂乱无序的,这些是一个民族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日常社会秩序得以强调和延续的保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