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死观

生死观

生死观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6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498篇;相关期刊780种,包括学理论、青春岁月、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八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生死观的相关文献由135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晓江、孔令龙、刘伟等。

生死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6 占比:25.6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3498 占比:73.67%

总计:4748篇

生死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俊虎; 李柔
    • 摘要: 鲁迅对死亡是从不避讳的,其死亡观的形成与个人童年经历、人生体验以及自我在感悟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倾向有关。《野草》蕴含着鲁迅关于生命的哲思。鲁迅以生死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作为文学言说的切入点,旨在阐释生命的价值,揭示社会及人性的冷漠和隔阂,其本质不是怀疑生命的意义,而是鼓励个体走向生命自觉,追寻人生价值。由此观之,《野草》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 赵旭东; 王美芬
    • 摘要: 自然秩序、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构成了阿卡世界的秩序图景,其中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以自然秩序为依据,这与涂尔干及其追随者的观点迥然不同。在阿卡人的生死观中,以上秩序之间的关系得到集中呈现,当死者的生命轨迹与自然秩序相违背时,其葬礼形式、规格被“非常”对待。这种处理方式反过来规范着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并型塑了阿卡人对自然生态与文化的认识基础。社会秩序对自然秩序的服从,透视出阿卡人对人类地位的认识和态度,人类在此被置于与非人类力量对等的地位上,接受共同秩序的规范与约束。
    • 张瀝元
    • 摘要: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和医学人文思想的复苏,临终关怀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基于甘肃省H镇裕固族仪式经验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中本就蕴含着临终关怀思想。临终关怀是关乎个体的一系列关怀,经由特定仪式中不同阶段的习俗表达出来。除了临终阶段的关怀,过渡阶段、祭祀阶段的仪式实践与表达也属于临终关怀及其延伸,这套关怀背后是基于生死观认知的凝练和表现。通过临终关怀的建构与实践,结构主义将其视作重组社会结构和实现个体生命升华的过程,也是由社会结构的不断破损和持续重塑衍生出来的实践结果。将蕴藏于民族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模式引入现代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可为推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 朱静宜; 宁强
    • 摘要: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是难得的全墓室图像保存完好的多结构墓室,为研究当时墓葬礼仪提供完整空间图像材料。墓室作为死者的归宿始终在民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时,人们在生前就已开始为身后居所筹备,可见墓室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宗教理念,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求和生产力的进步。
    • 陈晨曦; 张付辉; 宋兆娟
    • 摘要: 《最好的告别》的作者为阿图·葛文德。作为医者,他在本书中为我们揭下了死亡的幕布,展现了医者视角下美国社会中的生死离别,令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衰老与死亡的挣扎与抉择。透过《最好的告别》,文章探究了美国老年生活的价值与自由,讨论了生命存续与生存质量的抉择,以期启发读者去探寻在死亡面前生命本真的意义,同时推动社会加强对善终护理的关注。
    • 任忠惠; 王丹
    • 摘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生死问题给予了界定和阐述。而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中国共产党便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革命自身,从而超越了我国传统生死观的阶级局限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生死观的时空局限,最终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标准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死观,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这一生死观,为当下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李莹莹; 黄学杰; 李文
    • 摘要: 每个人对待生与死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态度,合而审之就是生死观,在这一观点构建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不容忽视。本文以责任伦理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法,分析《红处方》中不同人物包括医生、患者以及旁观者等人的生死观,他们人生的经历和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与面对生死时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
    • 刘雪瑶
    • 摘要: 玉琀是古代葬玉中一个重要类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被广泛使用。玉琀因体型小且制作相对其他葬玉来说没有那么复杂,在使用上没有明显以及严格的等级限制,出土数量较多。文章以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琀的概况和分布为主要内容,围绕其形状、纹饰等对整体发展序列进行简单概括总结。
    • 张鹏; 孙慕义
    • 摘要: 老年人生命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也包括生命健康教育。老龄社会为老年人生命教育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如老年人生命问题为其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以健康为中心”理念为其提供了理念基础,各种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传统中的重“生”观念、以“治疗为中心”的理念、教育体系不完备以及生命教育内容融入问题等,严重制约老年人生命教育开展。为此,应当以生活方式医学重构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理念,并在个人、社会及政府三个层面探索相关措施以推进老年人生命教育。
    • 赵浩梅; 汪张毅; 朴京京; 魏莉瑛; 邸淑珍; 尹晓华
    • 摘要: 目的了解新入职护士死亡教育需求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对新入职护士开展死亡教育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以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7~8月选取河北省11所医院的387名新入职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及死亡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新入职护士死亡教育需求总分为171.76±40.83;死亡教育需求与正向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呈正相关(均P<0.01),与负向死亡态度呈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所在医院等级、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在校是否开展死亡教育、死亡态度及死亡焦虑是死亡教育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67.6%。结论新入职护士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院管理层应提供以提高死亡应对能力为前提的个性化、多样化死亡教育培训,多途径、多层次提升新入职护士死亡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