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1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心理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4805篇;相关期刊439种,包括文教资料、考试周刊、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2012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等;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文献由74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研、王阳、申荷永等。
格式塔心理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4805篇
占比:99.42%
总计:105419篇
格式塔心理学
-研究学者
- 王立研
- 王阳
- 申荷永
- 何春华
- 何莉
- 关瑞明
- 刘永康
- 刘畅
- 刘翔平
- 史小平
- 唐天田
- 孙丽姝
- 孙泽华
- 宋恒
- 常静雯
- 张冉
- 张大硕
- 张星宇
- 张海林
- 张玮玮
- 张玲
- 张福萍
- 张立强
- 张良
- 朱宸毅
- 朱杰
- 朱长长
- 李梦
- 杨成青
- 梁伟达
- 梁光宇
- 梁骏
- 殷宪玲
- 潘光花
- 王跃宾
- 王邦雄
- 石丹青
- 秦岭
- 秦金亮
- 童庆炳
- 简裕
- 罗洋
- 翟大炳
- 舒云
- 苏万马
- 莫拓宇
- 蔡茹曦
- 许胡弦
- 谭云飞
- 赵厚宽
-
-
谷香港;
嵇保辉
-
-
摘要:
小学美术教育存在关注教学过程与关注教学成果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感受美、体验美和形成美的过程,该文作者通过分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只有关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格式塔心理学要求有情感地感知艺术、有目的地体验艺术和有节奏地初步形成艺术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
-
万岚;
兰岚
-
-
摘要:
探讨服装设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路径,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者及从业者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思维模型。借用图像学研究视角,对典型服装设计作品进行现象解读和意象回溯,探讨具象同构设计思维在设计推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归纳、提炼出具象同构设计思维理论及思维模型。具象同构思维理论和模型可为服装设计创新和拓展提供方法及路径参考。
-
-
侯盈竹
-
-
摘要:
人对建筑主观的心理感受对于建筑设计与空间使用具有相当的影响,并且与时代背景、精神特征交叉融合。本文通过问卷法、认知地图法、格式塔心理学、环境行为认知等调查和分析手段,以重庆大学B区宿舍区为具体案例,从建筑环境视知觉感知、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色彩材质对人的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在使用者的视角下建筑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设计者的角度对该建筑的更好使用提出改进意见。
-
-
何洁
-
-
摘要:
在影视作品中,电影的审美特征是重要的表现方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参与着影视作品的鉴赏,格式塔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出发,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谢弗的自然主义声音理论和异质同构等原则浅析电影的空间、声音和画面,并借助《至暗时刻》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两部电影,探讨电影中强调的整体的心理过程,认为电影的画面、声音会存在层次和立体的表达。
-
-
崔晶宇
-
-
摘要:
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上的视知觉理论认为,艺术活动不是受神指示的秘密活动,它与人的生活相关,是一种生活的工具。被布雷东称为"最富于超现实特征"的米罗成熟创作时期的作品《我的褐色女郎的身体……》[1],被后人看作米罗自觉地解放潜意识的产物,是无意识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探索这幅作品背后的客观因素、现实概念和画家的原始本能,该文基于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解读画作图像的构成因素。
-
-
梁路;
袁杰
-
-
摘要:
儿童绘本是视觉艺术与文学的综合产物,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儿童绘本的设计中,图画、文字、版面、叙事方法等均会影响故事信息的传达效果。该文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秩序感理论为指导,结合优秀的儿童绘本作品,分析秩序感对儿童心理定式、阅读连贯性与叙事节奏方面的影响。秩序感理论为创作符合儿童认知能力、心理需求的绘本提供思路,有助于绘本视觉信息的传达与叙事节奏的构建。
-
-
卜一丁;
雷瑜;
张娜
-
-
摘要:
视知觉原理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广泛运用于艺术生活中,给艺术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以图文和色彩为基础的创作型艺术,能够基于特定的信息和目的开展灵活的创作设计,并进入大众视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离不开视知觉原理的支撑。本文详细分析了视知觉原理,并探讨了视知觉原理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创新,得出视知觉原理可以运用在艺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结论,呼吁设计者在日常设计中应多运用视知觉原理,打破形式化设计,给视觉传达设计增添创意。
-
-
陈玢兰;
张超
-
-
摘要:
絣染技艺是目前仅存于海南黎族美孚方言区的一项古老染织技艺,本文旨在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探寻絣染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契合点,丰富民族性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呈现形式。通过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分析絣染艺术的美学呈现,同时以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的视觉感知理论为依据,进行山兰酒包装设计。以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将黎族絣染艺术与黎族山兰酒包装设计相结合,试验创新民族元素图形形式。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切入点,将民族元素合理渗透到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各个环节,使民族文化内涵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目的。
-
-
冯怀勇
-
-
摘要:
学生解决“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常出现填写的面积单位与所提供物体的面积不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个别学生对物体及其面积大小缺乏生活了解以外,教学时采用“分开研究”方式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展开逐个学习,可能是导致学生未能建立面积单位的结构化图式的主因。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认识是对于对象整体性结构的把握。
-
-
张昆;
罗增儒
-
-
摘要:
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物韦特海默在其名著《创造性思维》中指出,"探究活动的最大危险来自于盲目的回忆,盲目地应用已经学习过了的东西与那些具有零碎、不辞劳苦态度的人的这种意识.而人们需要做的正是这种意识的反面,应该从本来的面目上,从信息之间的联系上,从结构上,从结构的全局要求上来观察全局,找到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
-
-
严欢;
张杰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传统聚落景观中丰富多样的空间如何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是传统景观研究中比较关注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中“心力场”理论模型,探究景观空间中“心力场”的形成原因——力动关系的作用下感知心理的变化,基于此将其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类.其次,基于该理论,根据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的实际状态进行分析,用点状、线性、面域的“心力场”要素对传统景观空间中街巷、院落、标志物的“心力场”进行解析,来探讨人在其中活动时的感知和心理本源.
-
-
-
马骁菁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对于产品设计的实践而言,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范式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对人类共同心理经验进行的详细研究为产品设计所带来的宏观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格式塔的完形原则在基础设计和个性设计两个层面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思维主线。因此,我们应该以格式塔心理学来关照产品设计实践,在不断满足人对产品的物理需求同时,达到精神与功能的同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审美和审美创造。
-
-
沈瑞芝
- 《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
| 2013年
-
摘要: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眼脑共同作用,将对象简化,并依据自身感受强化各个单位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美术教师了解、遵循"格式塔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善加保持学科技能要求与格式塔心理特点的平衡,既保有儿童作品张扬的个性,又在形式美感的表现方式上加以雕琢,那么,这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线条写生作品必将呈现出千姿百态且激动人心的美.
-
-
施錡
- 《2012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了版面设计教学中的难点,认为引入格式心理学可在版面设计教学中解决难点.然后从直观的"视觉收纳"人手,结合大量实例和图形演示,展示了"相似原则"、"闭合原则"、"邻近原则"、"连续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课程中的作业布置和补充点做了讨论,该文是作者几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
-
-
-
-
严伟;
陈浩
- 《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格式塔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反应的一种学说。通过实验,格式塔心理学总结出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格式塔知觉组织律,设计师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传达出各种美的含义。本文则将格式塔组织律和产品语义学结合起来,希望这些规律能为产品语义的传达提供帮助。
-
-
李依依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动画创作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动画材料的探索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数字艺术、数字视频等新媒体也被看作某种特殊媒材.而混合媒材是一种综合了对创作者有意义的所有媒材,包括传统材料和新媒体材料在内的任何媒材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材料,其重点在于媒材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通过混合这些材料而给作品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力与想象力.混合媒材作为一种能突破单一化、使各种媒材间进行互相补充的艺术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采用.将不同的创作媒材进行合成与拼接而创作出的动画,称为混合媒材动画.它的特点在于能够吸收并集合各种媒材自身特性,能表现更多样的动画内涵,打破单一的时空观念,活跃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为精彩的视觉效果.混合媒材作为一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艺术表现材料,将为动画的表现形式开辟新的领域并赋予动画艺术更丰富的内涵.
-
-
李依依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动画创作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动画材料的探索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数字艺术、数字视频等新媒体也被看作某种特殊媒材.而混合媒材是一种综合了对创作者有意义的所有媒材,包括传统材料和新媒体材料在内的任何媒材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材料,其重点在于媒材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通过混合这些材料而给作品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力与想象力.混合媒材作为一种能突破单一化、使各种媒材间进行互相补充的艺术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采用.将不同的创作媒材进行合成与拼接而创作出的动画,称为混合媒材动画.它的特点在于能够吸收并集合各种媒材自身特性,能表现更多样的动画内涵,打破单一的时空观念,活跃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为精彩的视觉效果.混合媒材作为一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艺术表现材料,将为动画的表现形式开辟新的领域并赋予动画艺术更丰富的内涵.